摘要:近几年来,社会对儿童游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关于幼儿园儿童玩教具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从玩教具本身层面上着重分析儿童玩教具与儿童行为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且结合心理学关于儿童心理行为特点的研究,阐释了玩教具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玩教具 ;幼儿教育
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游戏是儿童发展心理的主要途径,是儿童主动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是儿童在特殊阶段学习的主要方式。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幼儿园应该考虑到儿童发展的阶段,所以幼儿园应该是一个能够提供儿童健康游戏的场所,儿童玩教具设施是儿童游戏基础,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园玩教具设施的重要作用
一.幼儿园玩教具设施可以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一)幼儿园玩教具游戏活动有助于儿童注意力发展
人类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的动物发展的更好仅仅是因为人类接受的刺激更多。幼儿园玩教具设施游戏具有新颖性、刺激性和变化性,因此很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此类游戏对注意培养的作用在于能帮助儿童对事物产生注意并延长注意,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培养和训练儿童注意力的前提,幼儿园玩教具就具有这种作用。因此发挥玩教具游戏活动对培养儿童注意力又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幼儿园玩教具游戏活动有助于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儿童感觉、知觉发展培养中的重要途径,观察具有计划性、持久性和有意识性的知觉活动。发展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的观察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三岁至五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观察的持续性和概括性逐渐增长,但这是可以通过正确教育和培养的。玩教具游戏与观察的关系是相互的,观察有助于玩教具游戏顺利开展,同样的,玩教具游戏是儿童的观察能力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另外,通过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对儿童的智力与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幼儿园玩教具游戏活动有助于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
人类的很多活动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由于儿童长时间的专注于玩教具,加上玩教具本身的具体性,因此玩教具游戏可以起加深和巩固记忆的作用,但这个这阶段的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儿童还不可能用理解的方式实现意义记忆。所以玩教具游戏正适应了这个阶段的教学。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玩教具游戏中,儿童会无意识地锻炼记忆的能力,如对相关玩教具颜色、形状的记忆,这些外部刺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儿童记忆有效信息。
(四)幼儿园玩教具游戏活动有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玩教具游戏还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玩教具游戏为儿童彼此之间交谈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因为大多数游戏都是儿童一起玩,这需要儿童间的合作和交往。语言是儿童交流思想、彼此协商的重要的方式,随着儿童游戏范围的扩大,幼儿谈话的内容也随之扩大,有些内容甚至会扩展到儿童日常生活直接使用的语言范围之外,使儿童语言更加丰富化。另外,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儿童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二.幼儿园儿童玩教具设施的“寓教于乐”
(一)促进儿童感官发展,增进艺术知识,培育儿童审美情感,提高儿童审美能力,从而提高艺术感知与欣赏能力。
玩教具的色彩、造型、声响、材料等方面的特点可以让儿童对图案、颜色、光、形状、空间、韵律、视觉效果、节奏、艺术风格等产生基本概念和获得相应的知识,从而提升感知艺术的能力。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基础是感知。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是艺术感知能力的前提。玩教具的造型、色彩及相关机能对儿童感官能力的发展及对相关概念的认知具有促进作用。
(二)让儿童感受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科学、艺术与文化的联系。
儿童在使用玩教具的相关游戏或审美接触过程中,通过玩教具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味、科技信息、或艺术语言建立并感受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联系。
(三)有助于儿童形成尊重、友善、关怀、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
儿童可以通过玩教自身的艺术魅力获得人类普遍的美好情感,这对塑造儿童健全人格必将起到促进作用。另外,玩教具在对儿童进行艺术熏陶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它们相互交流的物质基础,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普遍是共同参与的,于是在这个共同参与并共同分享快乐过程中,关怀、尊重、友善、分享等美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自然形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游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幼儿的游戏意识、游戏能力、游戏习惯和游戏性的个性品质,而幼儿园玩教具设施在游戏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发挥玩教具的作用实行游戏教学,使幼儿获得灵活机巧的心智,举重若轻的心性,处变不惊的心态,幽默坦然的心境和乐观向上的志趣。因此,从玩教具设施设计的角度,改变玩教具设计内容单一的现状;从玩教具规则设定的角度,改变许多玩教具玩法单一的现状;从玩教具设施的安全的角度,清除玩教具中存在安全隐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方富熹,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王连海,中国玩教具艺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