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合理设计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相对于中职的课程设置,高职课程应更为丰富。为了更好的与中职进行对接,高职应采取与中职相对应的“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课程类型包括职业基础课程平台和职业技术课程模块、职业技能课程模块、职业拓展选修课程模块。职业基础平台课程是高职学生提高整体文化素质和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通过“平台”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术课程模块包括中级财务会计、税法、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等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模块包括分岗位会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职业拓展选修课包括沟通技巧、个人理财、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目的是给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一个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的从业空间。通过“模块”课程增强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高职会计课程在设置上应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课程设置体现扩展深化的特点
中高职教育是不同层次的教育,高职会计教育与中职会计教育相比层次高,这决定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在中职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所以在设置会计专业课程时,一是要强化工作过程中一些重要环节的学习,如组织一些相关专题讲座强化“纳税筹划”、“审计”的学习;二是要向相近的其他工作领域拓展,如开设“资产评估”、“个人理财”等课程。另外,对于中高职都开设的“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高职应提高其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深度,强调其综合应用。课程设置的扩展深化使高职学生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能适应更为广阔的职业岗位群。
2.课程设置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在中职侧重职业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会计实践教学,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会计专业可以根据会计行业岗位特点,设置岗位综合训练课程,如“手工会计与电算化同步训练”、“财务管理能力训练”、“会计岗位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等。学生通过承担实训工作任务,在“做中学,学中做”,融入到职业岗位中,促进其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
3.课程设置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高职会计专业由于同时招收普高生和中职生,高职会计专业应根据两类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并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因此,对中职生和普高生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分开教学。如果高职会计专业不能做到中职生和普高生分班教学,则应考虑在一定时间内(通常入学第一年)对这两类学生区分教学,入学后两年再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中职生应减少专业基础课程,增加人文素质方面课程,避免在高职教育中接受重复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普高生则应减少文化基础课程,增加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技术技能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课程设置体现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隐性课程的设置。隐性课程即学生的课外、校外活动及对学生整个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中的各个方面。隐性课程应贯穿会计专业教学的始终,与会计专业实践活动互相渗透,有机融合。高职会计专业可以举办第二课堂,聘请行业企业精英开展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和技能指导;组建会计学会、沙盘学会、创业学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和具有专业特色的竞技活动,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三、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对接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实现职业技能对接
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技能对接应以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证及相关技术证书为标准,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协同行业部门构建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加强对职业技术等级资格的考核与认证,对中高职会计教育实施不同层次、相互衔接的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认证,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的会计技能认证。高职生通过考核认证可获得中级会计技能认证证书,中职生在中职阶段通过考核认证可获得初级会计技能证书,中职生通过继续培训或在高职继续学习,可以获得高一级别的职业技术资格认证证书。中高职会计专业按照职业资格认证考核要求,制定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实现职业技能的对接。
(二)开发专业特色教材,实现教材对接
按照中高职会计职业教育的特点,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根据会计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科学设计中高职会计课程,明确中高职会计专业的必修、选修课程,并统筹开发与所设置课程相对应的充分体现 “教学做”为一体的特色教材。教材内容体现职业化、实践化特色,不同课程的内容应避免重复并做到逻辑一致,实现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衔接。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实训对接
中职会计专业主要完成会计的基础技能训练,如会计书写、点钞验钞、制单和过账等简单业务的会计处理;高职会计专业则强化会计岗位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中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很难在企业得到实质性的实习,所以实训教学尤为重要。为此,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应采取全天开放式管理,学生课余可随时进入实训室进行职业技能巩固操练,养成学生自主学习最后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满足学生的职业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等需求,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增强职业能力。
(四)建立学分互认管理制度,实现课程考核对接
建立课程学分互认制度,以学分制为通道,实现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考核对接。教育主管部门应规定不同学历层级的学分标准并统一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学分标准,让课程学分成为在中高职院校相互认可的依据,即中职生在中职阶段所取得的学绩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可以抵充部分高职课程学分。
高职会计专业在学分制管理方面,可规定学生修业的最短及最长学程,在两年至五年内取得规定学分的准予毕业。对于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理想的生源延长其修业学程,但不超过五年的最长期限;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可相对缩短学程,但不少于两年的最短期限。采用学分制弹性管理,起点不同的生源能够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学业,中高职课程对接的效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