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每一次政治会晤或经济洽谈过程中,"共同进餐"这个项目发挥了无可置疑的作用。
融洽的气氛往往促使双方愉快接受某项要求或承诺某项义务。心理学家解释这种现象说,当愉快的情绪占领人的全部意识时,人们主观意识中的批判性就会消失,接受新信息或新观点就变得非常容易。
上述现象应该给新闻工作者一种启示,那就是如何依据受众心理选择新闻采访与写作角度的问题。
虽然,任何一家媒体都不会把读者和观众邀请到餐桌上看新闻,但有一点应该明确,采用恰当办法,焕发人们情感带来的愉快情绪,这是审美活动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这一方法已被睿智、老道的新闻工作者所实施,首当推崇的要属范敬宜的。这篇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大好形势的报道,从"晚上8点钟,家家想起悦耳钟声"的一个生活侧面,反映农民从"白天看日影,晚上观三星"的穷困状态,变成家家购置挂钟,按钟点劳作、生活的新气象。
文章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意境,从受众比较容易接受的生活侧面谈开去,使读者轻易接受了政治色彩较浓的新闻主题。这篇短新闻启示我们:依据受众心理选择新闻角度,是受众变间接兴趣为直接兴趣的重要手段。
新闻角度可以选择是因为人们对同一件事的认识具有多面性。从一个角度看,会感到风马牛不相及;从另一个角度看,就可能找到与自己密切联系的一面。那么,角度如何选择呢?
首先,要选择与采访者和受众切身利害相关联的角度,尤其要突出利益和心理的接近性。受众对与自己有关和能够抒发自己情感的新闻,对涉及亲朋好友、邻居熟人利益的新闻,对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新闻,容易产生直接兴趣。
因此,在分析新闻材料时,遇有与受众接近的角度切不可轻易放过。其次,要选择受众可以理解、乐于关注的角如何依据受众心理选择新闻角度度。实践证明,受众一般是联系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关注新闻的,对自己容易理解、乐于关注的东西容易产生直接兴趣。这一点,我们在采写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时尤其应该注意。
因为,经济新闻和科技新闻专业性强,如果角度选择不当,就会产生"隔行如隔山"的感觉。受众对所报道新闻事实不理解,在心理上就会产生距离感,兴趣与关注的热情就会大打折扣。第三,要选择富有个性和具体可感的角度。选择新闻角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应该是"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则是引起受众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著名记者麦切尔在他的新闻著作中,在谈到如何选择具体可感的新闻角度时指出:"对于涉及抽象的东西-思想、方针、决策、发展等方面的报道,它的要求是:找一个人,一个有代表性的人,他是受影响或者卷入其中的人。把这个人的具体情况,作为受上述情况影响而产生某种后果的例子来写,就体现出了具体可感的新闻事实。"这是值得借鉴的经验之谈。现实中,我们采写会议的稿件,往往从指导的角度去写,把新闻变成了文件,不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
如果换个角度,化抽象为形象,在新闻事实中注入人的因素,受众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强。新闻角度存在于新闻事实本身,而不是记者凭空想象出来的。选择角度,必须从新闻事实出发,对采访素材做客观、深入的分析。角度只能被发现,不能被创造。当我们注意到选择角度的重要意义时,这一点则更需牢记不忘。
友情说明:评职称要发论文,写论文太麻烦了,发表论文更麻烦,不过,还是要先了解下职称相关的讯息吧。看看下边的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