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莉秋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美学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雅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本领”,“使学生成为能够明白根据美的纪律去创造美和欣赏美的人”, [ 1 ]进而熏陶学生的爱好、情操,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及生命本身的热爱和寻求。然而,在当前美学研究退潮的实际条件下,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的美学课程教学却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即由于其理论性过强而广泛激发不了大学生学习的爱好,进而无法获取后者的支持;再则,美学理论本身对功利性的超越也与当下大众的经济利益寻求不相一致。所以,在较多意义上存眷就业和考分(或学分)的今世大学生心目中,美学好像成了一门只是用来挣学分的课程。因此,高师美学教学怎样走出“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的刻板、机械、陈旧、俗套,缺乏灵性和创新性”, [ 2 ]以及侧重西方美学见解的介绍和发掘,而对中国精良的传统审美文化不加重视的误区;怎样更大程度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促使后者保持较高的学习豪情,并利用课程教学的感染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及其审美素养,进而升华大学生的人生境界,是当下大学美学课程教学需要广泛存眷的课题。
一、认识突破:引导学生求美、向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一门有关美的学科,学生肯定喜欢这门课。更况且,“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由于它是一种善”。[ 3 ]理论上似应如此。但翻阅美学课本,学生又往往会大失所望,由于理论太深奥了。所以,教师的第一要务,是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想法引导学生,即以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物来阐释美,在对美的解说中渗透美学的相干理论,进而引导学生在心灵升华的基础上向善。比如讲美的客观性,首先指出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物质属性,此时可联系学生熟悉的校园。校园很美,那美在哪呢? 这自然能激发学生的爱好,大家知无不言。教师再以精美的语言刻画校园四季之美,如此既帮助学生理解美的客观性,又在偶然间增加了学生对校园美的感受,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去自觉保护和爱惜这校园之“美”。虽然,也可能会有学生不认同校园之“美”,此时,教师可指出,那是由于他对身边的环境屡见不鲜,但校园之美并不会因其不认同而减少,从而引出“美是不依人的主观转移而存在的”这一见解。进而很自然地过渡到罗丹那句名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就是说,理论的抽象性需要具体的美的事物来阐释,而教师若要选择得当的能够被学生理解接受的例子,就必须走近学生,让学生在对身边的人、事、物的体验和感悟中领略美的无处不在,进而激发学生“爱美”、“求美”的冲动,促发其“护美”、“惜美”的豪情,自然也就达到了引导学生“求美”、“向善”的目标。
二、素材抉取:注重传统美学资源开发,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意会本领
和自成体系的西方美学思想相比,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没有形成精密复杂的体系,但是与艺术实践相联合的美学思想却是相称丰富的。对于这些美学思想的理解常常成为可否理解中国传统艺术意境、可否提高人生境界的关键。现在,中国文化“由理想化转向平面化,从以知识分子为主的精英化转向以大众为主的市民文化,从通盘西化转向传统的民族主义,从主体的人转向非主体的人??”, [ 4 ]“国学”研究方兴未艾,美学教学也就涉及传统美学资源怎样再开发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的中国古典美学修养的精神生态成为当下的急迫之需。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生态环境,我们才华站上世界多元文化对话的席位。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有两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是与艺术实践的密切联合。如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陆机《文赋》和严羽《沧浪诗话》等大量的诗话词话,直接从文学创作与欣赏的角度来研究美学纪律;张怀 《书断》、孙过庭《书谱》等从书法创作与欣赏的角度探究美学纪律;刘熙载《艺概》等则从不同艺术门类的角度研究美学纪律。中国古典美学的这一特点使我们在美学教育中能够联系大量艺术欣赏与创作实践,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中国古典艺术意境的真谛,从而对传承传统艺术精神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美学思想、美学修养与人生修养、人生境界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华不但体现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由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包容性、综合性和相互渗透的特点,古代知识分子把自己的审美寻求也融入自己的人生实践,从而提高了人生修养和人生境界。《论语·先进》中,在弟子们一一述说了自己的理想之后,孔子赞同的是曾点的理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种极高的人生修养,也是一种审美化的人生理想。那么清闲、那么自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享受人生,这是多么的人生境界啊! 中国古典美学中这样的例子不胜罗列:陶渊明把自己的人生寻求融合到田园劳动之中,享受一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舒服;王徽之临时租住他屋,立刻教人种竹,别人问他暂住何必种竹,他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轼也曾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他们将对竹子的欣赏与品德的完美寻求融为一体;王维虽居朝堂之上,却能享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刘禹锡的“陋室”、周敦颐的“爱莲”、郑板桥的爱竹,无不显示出他们把审美理想与品德理想和人生境界完美地联合在一起的超脱的生活态度。
在美学课教学中,这些美学思想资源不但能够提拔学生的美学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本领,更能激发学生不停地提高自身的人生修养和人生境界的崇高寻求。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在经济大潮不停冲击人们的精神,人文精神日渐式微的背景下,这些美学思想为他们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雅观也不无裨益。
三、图景分析:帮助和引导学生思考美,培养其鉴赏美的本领
美学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文学概论。在教学中,可以联系《文学概论》中的一些内容,启发学生思考。比方,在学习物质生产的发展促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产生与发展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先请学生回忆文论中曾讲到的一点:文学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在物质生产滞后的情况下可能产生文学创作的繁荣情形,请他们思考审美活动的发生是否也如此。
日本学者今道友信以为:“美的本质就是对生命的肯定。”联合这一见解,我们可以援引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帮助和引导学生思考美、思考生活和生命本身,进而培养其赏析美的本领。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10级大地震,一瞬间房倒屋塌,山崩地陷,数万条鲜活的生命子虚乌有。这场地震使人们真真切切地体验了灾难、团结、亲情,也冲击着此前人们对学习、生活、生命的偏见与信仰。应该说,汶川大地震是中国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所遭遇的最令人揪心、最使人悲伤和民众空前团结、倾全国之力援助一个地方的大事件。虽然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我们骨肉分离、妻离子散、故里尽毁、田园皆无。但是,从我们的孩子身上,从那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中,从广大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全体指战员冒着余震危险、甚至突破极限实施空降、跳伞等行为对灾区施救中,从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亲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中,从各地纷纷捐款捐物、连乞丐老大爷也把要来的零钱换整捐出中,从那个可爱的孩子用受伤的小手向解放军、武警战士敬礼中??我们看到了生命本真的力量,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生命之美。这种生活美是美的存在形式之一,它不同于自然美,而侧重于内容美,即若某生活现象、事物符合人们伦理道德的善,符合人类发展纪律,即为生活美。而人是社会的主体,生活之美主要由人体现,人之美有外在美、内涵美、风采气质美等。笔者曾在震后的课堂中请学生讨论这场地震带给我们的启示,在学生联合一个个动人的场景和画面谈出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则从生活美、人之美、生命之美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活片断和场景,辅之以理论浸染,一改传统美学教学中的枯燥乏味,教学效果甚佳。
四、因势利导:注重美育与德育的有效联合,升华学生的个人素养
康德说过:“美是道德的象征。”[ 5 ]据此,美学教学自然包罗着感化、引领和启示学生的成份。依此而论,美学课程既要塑造学生的完美个性,又要尽力在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和坚持美的内涵尺度。但在广泛的见解中,美学就是艺术教学。这种理解只管有一定的原理,但太过于片面。由于从根本上讲,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最初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到后来才渐渐和具体的艺术问题联合起来,美学学科本身是沟通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人文学科。所以,美学教学虽然要联系到很多艺术事实,但首先要从从古到今的很多闻名美学家的论著中寻找关于审美对象、审美活动、审美经验、审美主体等的纪律的论述,从而从更高的理论层面理解和掌握美学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认识与掌握,最终达到提高人生境界的目标。
历代美学家对美学理论问题的论述黑白常丰富的。比如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中对于“美本身”问题的追问、《伊安篇》中关于“灵感”问题的讨论、《斐德若》篇中对于审美境界的描述(“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思观照,心中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数的精美崇高的原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如此精力弥满之后,他终于一旦豁然贯通唯一的涵盖一切的学问,以美为对象的学问”) [ 6 ]席勒对于美学在品德完善中的作用的理论、康德关于审美无功利的深刻论述、海德格尔对于艺术通向真理的思想等等,在美学发展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学生深入思考美学理论问题、培养思维本领也具有重要意义。再比如中国古代老子对“道”的言说、庄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认,虽然本身都是从哲学层面上来讲的,但因其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启示作用,使他们无愧于中国古典美学大家的称号。这些重要的美学思想对今世大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智慧的意义,而怎样使这些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光芒的思想智慧转化为现代思想,也是大学生应该负担的重要责任。虽然,这些理论本身的抽象、艰涩,常常容易使人望而却步。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搜集材料的基础上,联合生动的相干材料进行教学,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加强学生的理解本领。比如在讲到柏拉图“美是理念”时,对于“理念”,由于抽象而难于解说,也难于理解,这时就可以引用冯友兰曾经用过的那个小故事:柏拉图派仆役去买面包,仆役空手回来,说街上没有叫做“面包”的东西,而只有“圆的面包”、“方的面包”等等, ??仆役这样往返了很多趟,还是没有买到面包。然后说明,那人所说的街上没有的那个“面包”,是指没有一个“面包”的理念,而有的只是具体的面包。像这类小故事在解决这样一个过于抽象、但又不得不接触的概念时常常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联系具体的艺术欣赏实际,更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这一方面能够使抽象的理论问题形象化,另一方面也促使了美学理论与审美实践有效联合。
五、结语
综上所述,美学课教学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美学理论修养,启示学生智慧;还可以通过强调传统美学思想,提高学生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意会本领;更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趣味,从而引导学生求美、向善。尤其是师范类的中文系学生在接受美学教育之后,对美的感悟力会加强,如此走上教学岗位之后,自然会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和保护美,从而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提高自身的素养,身心走向和谐。所以,从根本上讲,美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其终极人文关怀。在我们的物质生活不停走向富裕的本日,我们已经开始存眷和重视自己精神故里的构建。我们完全有来由相信,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美学课程对于大学生团体素质的提高、对于丰富和升华我们的精神境界及心灵重建均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