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数量和整体素质是衡量一个学科建设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我国体育管理学教师占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教师的比例已逾3成。近年来,众多相关母学科专业教师开始从事体育管理的教学和研究,他们正成为体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新生力量,体育管理学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已具备一定规模。但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体育管理学授课多以本院系师资为主,而综合性大学体育作者简介:郝海亭(1979-),男,山东博兴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管理。第4期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现状分析院系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其师资资源,发挥其优势。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体育管理实践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及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对体育管理学科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关于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学教师的学历以研究生为主,其比例已超过80%;体育管理学教师的职称以中、高级职称为主,其中讲师和副教授所占比例超过70%;而年龄结构上,则以35-45岁中青年教师为主,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达80%以上。以上这种师资队伍的结构反映了体育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发展型学科的特征。学术交流与培训方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管理学分会从2005年开始的中国体育管理领域唯一的专门性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至今已举办四届。
除此之外,还有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体育产业学术会议以及其它专门体育领域学术会议涉及体育管理学研究范畴的学术会议。整体上看,我国体育管理学教师在学术组织中的交流和活动相对较少不同院校教师之间的学术互补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科师资队伍的封闭性。对教师进行再培训和教师进行自修与开展学术交流所达到的整体效果是不同的,作为新兴学科,体育管理学更需要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快速提升,能够走在时代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前沿,推动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因此, 各院校应该更加重视对体育管理学的学术交流与师资培训。可见,我国体育管理学在体育人文社会学这个二级学科中所占的位置相当重要,总体上,专业师资已具备一定规模,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基本合理,但师资整体素质相对于专业发展的需求来说还有待于提高。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1989年武汉体育学院正式招收体育管理专业研究生, 并于次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4年北京体育大学与曲阜师范大学获得体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北京体育大学招收了我国第一批国内培养的体育管理学研究方向博士生,她是国内开设体育管理本科专业及体育管理方向研究生专业最为齐全的院校。目前,全国14所体育本科院校均设立体育管理及相关专业,共有三十多所院校开设体育管理学本科专业,从招生人数上看,我国体育管理学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在专业建设的理念上,“大、全、广”和“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正在改变,各院校正逐步摆脱原有“空洞的”纯理论的学科发展范式,向分工更细的部门管理、更加实用的操作管理、多学科互融的交叉管理的方向发展, 以人为本,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逐步回归其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的本质。
教育目标方面,原来主要针对体育行政管理,为体育政府部门培养管理人员。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行政管理人员相对于体育其他领域管理人员的需求比例逐渐降低, 尤其体育市场对体育经营管理人员的需求不断提升。体育管理人员从过去的自愿的和兼职的管理者已经变为专职的、受过大学教育的专业人士。体育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本科生主要是体育经营管理者,研究生多数在高校就业,总体上,体育管理学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就业方向基本一致。从市场角度看, 我国体育管理学毕业生的需求空间还相当大,但目前毕业生“供大于求”现象严重,主要归因于一些院校对体育管理学的专业定位不准、办学的盲目性等。专业设置中存在的其他问题也导致了培养目标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如专业名称还不固定,多所院校称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不够明确,不同院校确定的核心课程也不尽相同;少见专门的体育管理学实验室或科研室;院校都将“科研能力和高校教学工作能力”确定为专业培养目标,而在实践中,具有市场经营管理能力的和复合型应用人才却相当缺乏;绝大多数院校体育管理学的学科代写职称论文交叉、学科间交流甚少,存在明显的专业封闭性;等等。另外,我国体育管理实践中存在责、权、经营、环境、管理、利益、对外关系、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各管理部门功能重叠、管办难分、腐败现象等),也间接影响了体育管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明确和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发展。课程设置全国16所体育院校、几十所高师体育(学院)系、部分综合大学体育院/系近百所各类高校开设了课程,并且成为许多院校的必修课程,另外体育产业管理、体育部门管理等相关课程也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
但是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学相关交叉性学科教材缺乏,课程设置内容不够全面;缺乏核心课程的界定,缺乏联系体育企业需求的务实课程,很多院校还比较着重倾向政府管理的宏观领域。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院校开设体育管理体制和体育产业管理,而且体育管理体制、竞技体育管理、群众体育管理、学校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体育管理职能和体育管理方法等课程工设也比较普遍。体育管理学课程设置上呈现课程数量、广度、深度以及课程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加的趋势。各校都在紧跟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趋势, 逐步完善和充实课程设置内容,与体育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探索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途径,很多院校的体育管理相关课程设置的内容已经形成特色。从国内外体育管理学教育的比较来看,我国的体育管理学学科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学科建设的队伍大体上是体育界的专家慢慢形成的,体育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归在体育学科门类下,没有归于工商管理门类,所以管理学基础知识在整个体育领域都比较薄弱,知识结构也有所欠缺。教研 教材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统编和全国 13福建体育科技第28卷各高校编写的体育管理学专门教材已逾30本,而体育管理专业研究生却没有统一教材,这引起了我国的体育管理学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他们编写教材、翻译国外教材、邀请国外专家讲学、吸收国外最新体育管理学科发展信息等。申请教育部批准的能达到研究生水平使用的体育管理教材寥寥无几。
目前国内使用的不同版本体育管理学教材在框架设计和内容安排上模式单一,“在宏观领域中,还无法对管理决策起应有的作用;在微观领域中,它的触角亦未能伸展到必要的深度和广度”,教材的使用也不能适应各类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材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结构、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毕业生的质量。我国体育管理学教材应立足于我国体育管理的实践, 在汲取国外体育管理学教材和我国普通高校管理学教材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各校教材的交流、学术组织建设和学术研究,促进我国体育管理学教材建设,使之在内容与结构上将更加趋于合理、实用。科研方面近年来,育管理实践的日益丰富,需要体育管理理论指导的各种实际问题也日益凸显。体育资源管理、体育组织管理、社区体育管理、体育项目管理、比较体育管理、公共体育服务管理等成为体育管理学的研究热点,每年体育管理领域的科研成果显著,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管理每年都有新的科研成果,有力推动了体育管理学的发展,同时,体育管理学相关研究也存在研究范式单一、科研成果的低水平重复、体育管理学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此外,体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方面的科研论文较少,亟需综合和升华体育管理实践,不断创新理论、技术和方法,拓展学科研究范围,进一步完善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交流方面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与完善都离不开与其内部或外部环境的交流,同样,体育管理学也离不开人员之间、与其他学科之间、国际与国内地区之间等的交流。
而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学领域在交流方面尚显欠缺,尤其是在国际交流方面,更显不足,这很不利于学科的发展与建设。我国体育管理学要建立系统、完整的学科体系,不是靠个别人或个别单位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全国体育管理学界加强交流和密切合作,要与国外专家及有关组织进行交流,借鉴他们的有益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社会服务体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体育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要指导体育管理的实践活动,提高其效益,具有较强的应用性。2004年以来,我国的体育类高校一般都曾为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提供过体育管理活动的咨询报告,如成都体育学院共提供省级咨询或科研报告8项,部分普通高校的体育学院或系部也曾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服务,体育管理学开始加强对社会的服务, 逐步归位“实践性学科”。
论文发表,一定要选择评职要求的符合的期刊,如行业,级别等,以免做无用功!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