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格式没有一个固定或都官方的样式,但是约定俗成,多看看别人的论文范文,选一个合适自己的,再进行修改创作吧!
【摘要】目的:为临床各型额部皮瓣特别是跨血管系统反流轴型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具福尔马林保存的成人尸体头面部进行肉眼解剖,观察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的位置、口径、走行和相互吻合状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5 具新鲜成人头部标本制作血管铸型。结果: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走行基本恒定,且三者存在众多吻合,吻合支集中区域为上界距眶上缘(4.9±0.4)cm,下界为眶上缘水平,上界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0±0.2)cm,外侧距离前正中线(4.5±0.4)cm;下界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4±0.2)cm,外侧(2.3±0.5)cm。结论:额部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供血,吻合支丰富且吻合区域较恒定,故可制成多种类型的跨血管的反流式皮瓣,增大血管蒂旋转的角度和长度以及灵活性。
【关键词】额部; 眶上动脉; 滑车上动脉; 颞浅动脉额支; 皮瓣
额部由于血供丰富,抗感染能力强,是修复各类组织缺损常用的皮瓣。其血液供应有两个系统[1]:首先是颞浅动脉额支,其次是眶上动脉和滑车上动脉。随着额部皮瓣的不断应用,跨血管返流轴型皮瓣的应用时有报道,但有关两大血管系统的应用解剖尚需完善及进一步研究,尤其是血管之间的吻合状况。所谓血管返流轴型皮瓣[2],即切断了轴型皮瓣原有的血供来源及方向,而使其血供由另一轴型血管通过细小的吻合支跨区返流灌注到皮瓣原有血管内,以获得更长的血管蒂增加皮瓣旋转的角度和灵活性,熟悉血管吻合成为手术关键。为此,我们对额部皮瓣血管构筑进行了解剖学研究,以期扩大其应用范围。
1 材料和方法
采用新鲜成人尸体 6 具(均为男性),福尔马林保存成人尸体15 具(男 9,女 6),所有标本头面颈部完整无损。按层次解剖方法对滑车上动脉、眶上动脉、颞浅动脉额支等进行解剖观察;并在 5例动脉灌注标本上观察各动脉血管的吻合状况。实验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或百分率表示,统计学处理应用 SAS6.0 统计软件。
2 结果
2.1 额部的血供
2.1.1 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 滑车上动脉为眼动脉的终末支之一,在 20 例标本中恒定出现,自滑车上切迹(孔)出眶后在额肌及眼轮匝肌深面走行至眶上缘上0.5~1.0 cm 后浅出,走行于额肌表面,全长 8 cm。滑车上动脉由眶上缘穿出后分为数支(1~5 支,见图 1)出眶后即向下、外侧发出,分支点距前正中线(1.5±0.3) cm,距眶上缘连线(0.5±0.7) cm。其中外行支(图 1)于眶上缘水平在眼轮匝肌表面走行,与眶上缘连线呈 20°角,行至眶中部有分支穿入眼轮匝肌深面,与其下动脉吻合。眶上动脉也是眼动脉分支,存在基本恒定,出眶上孔或切迹即分为两支(图 2)。浅支穿眼轮匝肌或额肌浅出,斜向外上,与眶上缘连线呈角 49.7°±6.5°(43°~71°),走行于眼轮匝肌及额肌表面,分数支与颞浅动脉额支吻合。走行途中向内侧发出细小分支与滑车上动脉及其分支吻合成网。深支行于眼轮匝肌与额肌下方筋膜内,紧贴骨膜上行。
2.1.2 颞浅动脉额支 颞浅动脉额支是颞浅动脉分支之一,自耳屏上方(3.4±1.5) cm 处由颞浅动脉发出,向前行走经颞部到达额部。发出点位于耳 - 眼连线水平上者占 26.7%(8 侧),发出点位于耳 - 眼连线水平以下者占73.3%(22 侧);额支主干颧弓上缘夹角 57.3°±14.6°,发出点位置越高,夹角越小(图 3)。在额部额支向前下和后上发出额眶支和额顶支两分支,额眶支行向前下方,其终末支与滑车上动脉吻合。此外,额支还发分支穿额肌与深面走行的眶上动脉深支吻合(图 2),余众多少细小分支参与构成前额动脉吻合网。额支全长(额支发出点到终末)为(13.5±2.30) cm,主干(发出点到进入额肌外缘)长(5.6±2.1)cm。
颞浅动脉额支及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构成额部皮瓣的两大供血系统,且额部动脉分支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1)滑车上动脉与颞浅动脉额支之间的吻合集中区域上界内侧距正中线(1.0±0.2)cm,外侧距前正中线(4.5±0.4)cm;下界内侧距前正中线(1.4±0.2)cm,外侧距前正中线(2.5±0.4)cm ;下界为眶上缘水平;上界距眶上缘水平(4.9±0.4)cm。吻合支有 2~5 支,外径 0.3~0.9 mm不等,吻合支越多,外径越小。主干与额支吻合在发际上下缘,近水平方向。(2)眶上动脉与颞浅动脉额支在眉外侧吻合,吻合点位置恒定,距前正中线 (4.6±0.5)cm,在眶上缘连线上(2.5±0.6) cm。两者吻合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是以分支与额支连接,占 40%(12 侧);另一种直接与额支吻合,占 60%(18 侧)(图 1)。详细数据见(表 1)。
2.2 额部皮瓣的静脉回流
额部静脉系统也存在深浅两层静脉网,深层静脉细小,浅层静脉粗大,深浅静脉之间有沟通。额部静脉主要有眶上,滑车上及额正中静脉。动脉与静脉伴行关系并不紧密,有一定间距,最远处达 1 cm。静脉回流以浅静脉为主,总体向内眦、颞部回流。其中滑车上静脉位于同名动脉内侧,出现率并不恒定。眶上静脉比滑车上静脉细小,同滑车上静脉相似,出现亦不恒定,收集来自额部外侧和颞部血液,回流进入眶上切迹(孔);在眶(骨性)上缘存在一条静脉,紧贴眶上缘,在铸型标本中,均可看到此静脉,且外径较大,位置恒定。
3 讨论
良好的皮瓣血供是皮瓣存活的前提条件。额部知名动脉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及颞浅动脉额支,其位置、行程、口径及变异对皮瓣的设计类型至关重要[3]。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及颞浅动脉额支吻合支的意义在于可制成多种类型的跨区返流轴形皮瓣,增大旋转的角度和灵活性,以扩大临床应用的范围。Eustathiano 及 Horelacque[2]于 1932 年首次详细的报道了颞浅动脉的解剖研究; Chen TH 等[3]研究显示,国人颞浅动脉分叉点高于颧弓者 86.5%,低于颧弓者9.6%,3.8%位于颧弓表面,与西方的研究有所差异。范飞等[4]
1997 年在额颞部反流轴型皮瓣修复鼻缺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中发现眶上缘水平以上额正中底边 2.6cm, 高 6.0 cm 的等腰三角形区域属于相对血管稀疏区,并认为这可能是额正中皮瓣易发生坏死的解剖学依据,故建议不要把正中位置作为额部皮瓣的首选位置。
我们在解剖过程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并进一步发现颞浅动脉额支与眶上动脉在额部眉外侧区域存在较粗大而位置恒定的吻合支或交通支。因此, 在制作跨区返流轴型皮瓣时要注意保护该区域,以免损伤两大血管系统之间的吻合,影响皮瓣的成活。尤其是要注意对距额部正中线(4.6±0.5)cm 与眶上缘连线上(2.5±0.5)cm 附近区域的保护。以眶上动脉为蒂的跨区返流耳廓复合组织瓣为例,由于眶上动脉与颞浅动脉额支吻支合位置恒定,吻合支外径粗,与眶上缘连线呈角比较小,形成皮瓣修复鼻缺损时皮瓣翻转较小(<150°),不易扭转,动脉血供丰富,组织瓣易成活,不失为修复鼻缺损等的较好方法,但同名静脉与动脉伴行关系不密切或不伴行,仅能依靠动脉周围的毛细血管,静脉回流受限,这就要求形成皮瓣时动脉蒂周围保留一定量的组织,以保证静脉回流。同时, 形成皮瓣时应注意皮瓣的分离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