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黑斑息肉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
黑斑息肉病是临床上一种非常罕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为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性女性均可发病。蛋白丢失性肠病(PLG)可由肠道炎性反应性疾病、肿瘤、吸收不良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所致。笔者将黑斑息肉综合征合并蛋白丢失性肠病1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14岁。间断性腹泻6年,下肢伴颜面部水肿10 d入院。患者自幼年开始,口唇、手指及脚趾末端出现黑色斑点,大小如针尖样,边界清楚,年龄越大斑点增大部分融合,未给予重视。6年前无诱因间断性出现腹泻,大便不成形,呈黄色,2~3次/d,给予止泻药(具体不详)后好转,此症状反复出现。1个月前反复出现便血,给予口服“云南白药”(具体剂量不详)后好转。10 d前出现面部和下肢水肿。追问病史:其父因结肠癌已故。查体:消瘦,贫血貌,颜面浮肿,口唇、手指和足趾末端均可见芝麻粒大小较密集的黑色或棕黑色色素斑点,边缘清楚。腹部压痛阳性,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1×1012/L,血红蛋白70 g/L,淋巴细胞总数0.43×109/L;尿常规正常,粪常规:红细胞(+++)。肝功示:白蛋白18.6 g/L。B超示:肝脾肿大,肠间少量积液。肠镜示:结肠全段均广泛性多发息肉,表面充血、糜烂;活检提示黏膜炎性反应和错构瘤性息肉。诊断:黑斑息肉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入院后给予止泻,加强营养支持,输注白蛋白等治疗明显好转。于肠镜下行息肉电切术。 2 讨论 正常人可有少量的血浆蛋白通过胃肠道黏膜屏障进入胃肠腔,这考虑与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脱落有关[1]。蛋白丢失性肠病(PLG)可由肠道炎性反应性疾病、肿瘤、吸收不良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所致。蛋白丢失性肠病是黑斑息肉综合征较少见的临床表现。 黑斑息肉综合征简称PJS,又称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该病于1921年有Peutz首次报道,1949年Jeghers等人又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故命名为Peutz-Jeghers syndrome(PJS)[2]。本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引起PJS的基因目前比较公认的有LKB1,位于19p13.3,最近已被系谱化。与PJS有关的基因目前比较明确的有LKB1和STK11两个基因[3]。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本病有3大特征:①黏膜、皮肤特定部位色素斑;②胃肠道多发性息肉;③遗传性。主要症状是口唇、颊黏膜及四肢末端皮肤出现黑斑,不高出皮肤,一般不需处理,极少恶变。伴胃肠道多发息肉,以小肠多见[4]。此外。皮肤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