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药学现状
1.药学教育现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药学教育也取得巨大的成就,我国当今药学教育主要分为职业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其中重点是高等药学教育, 2000年全国高等药学院校在校生中,博士生653人、硕士生1537人、本科生 20194人、专科生7198人,其中药学专业9045人、中药学专业2802人。到2003年,我国有180所高校开设了本科药学教育,比1999年增长46. 67%。其中,非独立药科大学(或药学院)和非医学院校所办药学院(系)占65. 55%。也就是说,许多综合性大学或学科相对较多的大学开设有药学教育。专业设置情况及课程:根据教育部于1998年7 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原设15 个药学类本科专业调整为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3 个。根据不同药学专业开设不同的课程:药学专业: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即培养通用药学人才;主干学科为药学、化学、生物化学;主要课程 10门,其中5门课程为化学类。
中药学专业:培养具有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药学、中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质量评价、制剂制备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即培养中药通用药学人才;主干学科为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专业:培养具备药物制剂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从事药物剂型和制剂研究、开发、生产及其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主干学科为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本专业主要是为制药企业培养人才,对医院药学人才需求关系不大,而涉及医院药学的主要是药学和中药学2个专业。我国药学教育继承原苏联的教育模式,实行以化学为主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所培养的药学人才在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方面与国际同类药学人才相比,有明显差距。为培养药学生的创新精神,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课程体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
2.医药行业创新现状目前,我国药品生产和经营在规模和数量方面取得飞速的发展。其中,药品批发企业1. 7万家,药 药学教育2010年第26卷第3期 *收稿日期:2010-03-30。作者简介:陆桂喜(1976-),男,硕士,讲师。品零售企业16万家,药品生产企业6700家,医疗机构6万家。不论在药品的生产还是使用上,其规模仅次于美国,但极大多药品品种生产依赖于仿制, 尤其是西药, 97%以上都是仿制品种,科学技术含量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从建国以来申报的I 类新药不到100个,而真正被国际承认的只有青蒿素(治疗疟疾)和二巯基丁二钠(治疗重金属中毒) 两个,这两个药虽然是I类创新药物,但当时并未申报专利,在市场上没有形成垄断局面。另外一组数据显示, 1997年至2001年间,全球新化合物分子专利数中,美国84项,欧洲79项,日本29项,而其他国家或地区只有4项。数据显示,我国的药物创新水平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能力还是太弱。
二、造成药学生创新意识缺失的因素
1.儒家思想不利于药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我国教育发展有着最深刻的影响,对药学教育也存在不同深度的影响。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教育理念下,在继承儒家思想精髓的同时,也要清楚认识到儒家思想存在保守、片面和务虚的负面性。首先,儒家文化强调中庸之道,做事主张循规蹈矩、不偏不离、维持现状,反对冒险、激进等,这忽略了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儒家文化强调“师道尊严”,崇尚“权威意识”。不提倡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和教育方法持怀疑态度,要求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药学教育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最后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重视“学而优则仕”,具有奇思妙想,开拓创新被视为“雕虫小技”、“旁门左道”、“不务正业”,不利于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意识的树立。
2.药物的特殊性束缚药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研究药物的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加速了药物的研究步伐,但药物作为一种防病治病的特殊物质,与一般物品截然不同,尤其在创新研究方面,相对于其他研究创新显得更为慎重。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药物作为防病治病的特殊物质,虽然最终目的是应用到人体,但在应用到人体之前,由于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如副作用、毒性反应对人体的不良反应,这就决定药物不能直接以人体为研究对象,而是选择动物试验。而动物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药物创新研究具有不确定性。其次,由于药物研究存在不确定性,这就意味着药物在开发研究过程中投入大、风险高、时间长,很多企业不愿或者不敢花太多代价在药物创新研究中,而是寻求产品仿制的保守道路。最后,我国中药学主要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而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学说,强调阴阳平衡和经络、脏像学说。中药在炮制时虽然采用了新的提取方法,但炮制的主要思想仍然是讲究“地道药材”、遵循固有的炮制规范,从某种程度上也制约药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不当的药学教育体制抑制药学生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是学校要具有创新教育和学生探索性的学习[8]。创新的教学制度对教育创新起促进作用,同时对人的创造力具有开发作用。尽管我国很多专家学者提倡创新教育,但在药学教育中还是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药学教育源于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主要以化学为主,培养出的药学生知识过于局限,这与培养药学生整体素质相矛盾。尽管我国药学教育体制中设立有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研究能力这一目标,但是在本科以下的药学教育中没有涉及药物研究的课程。尽管很多专业课程开设有学生动手的实验课,但在实验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实验的工艺、操作步骤、实验条件等都依赖教师的固定设计,学生只是动手完成实验,分析数据, 总结结果,教师的主体教育扼杀了药学生创新的原动力,导致药学教育创新力不足。第二,与其他教育一样,药学教育仍然是知识本位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药学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教材高度统一, 这种教育模式缺乏灵活性和学生选择课程、教师和学习时间等方面的自主性。学校按照国家统一的模式来培养个性各不相同的学生,最终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由于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模具化”的教育体制抑制了药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药学创新教育只能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