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秀伦 冯大为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网络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中心 重庆邮电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人在生活中不断与其周围环境交互作用,并在交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认识自我,在此过程中,人的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必不可少,而情感活动也会油然而生。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强调其过程和状态的时候,用情绪表示;当我们强调其内容和性质的时候,用情感和情操表示。情绪与人的自然性需要有关,具有较大的情景性、短暂性,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苏联心理学家A•Γ•科瓦列夫表述说,情感是个性的稳定的结构和特征,而情绪是情感所表现出来的过程。情感对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特性。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一个人的需要,是决定其情绪积极或消极的关键。高校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我们将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进学生情感素质发展的需要称之为情感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科学认识学生的情感需要,注重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积累,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情感需要的内容
诺尔曼•丹森在《情感论》中指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有情感的人。”大学生在理性判断力逐渐提高时,情感也日趋成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若能注意学生的情感需要,并将师爱之情化作满足这些情感需要的行为,则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1.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基本情感需要高校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较强烈的基本情感需要主要有:第一,交流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沟通信息的最基本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的交往是道德认知和情感信息得以传递和回应的基础,也是人的情感素质获得发展的前提。情感交流需要是情感需要的重要内容,是其他情感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与学生的人际交往很少,师生的人际情感疏忽,学生的情感需要得不到关注,都不利学生情感素质的健康发展。第二,依恋需要。依恋需要表现为要求对自己的关心、照料。高校学生虽然处于心理的逐渐成熟期,但是从高中步入大学,与父母的相处时间减少,亲情空间疏离,在学生中受关注度降低,孤独感增强。学生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言行是否满足其依恋需要表现出较大的敏感性,他们不仅希望教师能给他们以知识、技能,而且希望教师能像自己父母那样,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第三,尊重需要。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他们非常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第四,理解需要。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在其《青年心理学》卷首上写到:“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高校学生由于各方面不成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往往有一种不确定感,特别需要从成人那里获得对自己的认可、同情、支持,从中增强对自己行为的确信感,而理解恰恰是赢得积极的社会反馈的基础。
2.学生的情绪体验需要学生的情绪体验是极为丰富的,例如快乐、苦恼、气愤、惊奇的主观感受,都是学生情感的主观体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不局限于接受道德认知,伴随道德认知的学习过程,会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学生的情绪体验需要表现在两个层次:第一,情绪追求的需要。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倾向,即趋向积极的情绪体验,尤其是当适应能力成熟时,人会努力学着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去行动,以便得到尽可能少的消极情绪体验。相应的情绪体验本身,似乎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并构成其行为的直接动因。这就是情绪追求。第二,情绪体验积累的需要。情绪体验对情感、情操的形成起着情绪积累的作用,是学生的情感、情操形成的心理机制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情绪体验的积累,从而促进自身情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和自身情感素质的提高。
3.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也会表现出爱憎好恶的态度。这种情感是伴随着人们的品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一般来说,学生对学习活动会逐渐形成稳定的情感,反映学生的基本学习意向。而对具体学科的情感,则是对具体课程的情感积累和升华活动。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也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过程中对于学科及内容的情感,这种情感如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例如过度重复、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教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都不适合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发展需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待学生的情感需要上存在的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和情绪追求,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情感因素的运用存在着误区,在对待人的情感需要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1.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不足现实中,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投入明显不足。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充分运用情感手段深度挖掘教学潜力,情感表现力不足,难以促进学生的情感素质在道德认知的同时获得发展。其次,只注重理论传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是情绪状态缺乏足够的关注,没有充分利用情绪产生的心理机制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再次,教师忽略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事实上,在课堂或者课后师生认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语、表情、肢体动作都含有情感的因素,抑或肯定,抑或批评,对学生都是一种情绪的体验。如果长久不关注学生的这些情绪体验,容易造成师生间交往缺乏情感基础,从而不利于正确有效的引导。
2.对学生的情感需要缺乏科学认识首先,对“以情优教”的教育思想缺乏科学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混沌认识。一是“有害论”,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情感因素,反而会产生消极影响,如倡导乐学,有碍学生养成刻苦学习的精神。二是“无用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是认知因素,硬指标是分数,是对道德知识的掌握,情感因素则于事无补,无足轻重。三是“简单论”,认为强调情感因素,无非是讲课要有表情,对待学生要慈爱而已,把情感教育教学简单化。四是“玄虚论”,认为情感只可体验、意会,不可捉摸、操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似乎无法可施,无章可循。其次,对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缺乏科学认识。尽管人们一直强调道德教育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但是在“情”与“理”关系的具体研究和实践中,人们普遍把道德认识视为道德发展的主要引导因素,而把道德情绪体验即道德情感置于道德认识的从属地位。再次,对情感心理缺乏科学认识。一般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者都会认识到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但由于对人的基本情感需要、情绪追求缺乏深入的理解,往往容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视创设情境对培养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价值。
3.对学生的情感目标关注不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认知,又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情感。但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辩证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是情绪状态缺乏足够的关注,一些教师只注重教学的认知目标,不注重教学的情感目标。另外,相对于认知心理的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情绪应急处理、道德情境的创设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对学生的情绪调节、情绪犯罪、学生情绪与健康问题也关注较少。
三、注意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开展
“情感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产生正性的情绪;反之,则产生负情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的特殊交往活动,只有科学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意学生的情感需要,了解学生的情感心理,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1.坚持马克思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正确对待学生的情感需要。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对于追求真理的重要性。人的情绪情感有着其产生的心理机制,它影响着品德认知和内化的整个过程,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追求,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2.重视情感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育者通过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再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蕴涵的积极情感,可以使学生获得真切动人的感受。同时,教育者通过自身的积极情感在具体教育环境中的情绪表现来感染学生,也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情感的疏导迁移作用表明,教育者能通过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融直接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形成与教育者相应的高尚情操。具体来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从以下方面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一,教育者在教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的流露,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能够将自己对学科内容的深入探索和执着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带给学生,感染学生产生共鸣。这样不仅会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热忱和兴趣,而且能进一步陶冶学生的道德感和理智感。第二,教育者在教学中加强自身情感的调节,在教学中能够严慈以济,能够保持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必要时运用激情和高涨的情绪表现都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第三,教育者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在教学中赋予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情感色彩,容易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或者通过一些特定时机、场合、事件,促成学生的情感体验。总之,积极的情绪体验积累是情绪情感需要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
3.加强学生道德情感体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说服教育。它向学生阐明学校和社会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要求,教授学生掌握道德评价的标准,辨明是非等。情感的疏导功能表明:真挚、生动的情感易打动他人,使他人较易于接受该人的言行;反之,则大大降低对言行的接受程度。同时,对他人言行的接受程度,还会受当时自身的情绪状况的影响。心境舒畅时,更易悦纳他人的言行;反之,则易于拒绝。道德践履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需要。高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应开展主题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开设情感体验教学、组织道德教育活动等来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于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道德践履。
4.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首先,教育者通过情感手段寓教于乐,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或因游戏化的教学形式感到快乐,或因教学内容的新颖有趣感到快乐,或因获得新的道德认识而感到快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方法去满足学生对于求知、成功、娱乐的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其次,关注学生情绪追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认识到学生容易在适合其情绪追求的各种活动中得到最大的动力激发,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品德认知的内化常常与能给自己带来积极情绪体验的情境性活动相联系。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教师对学生某一行为的褒奖就能引起学生真正的喜悦之情;而对其行为的责备,也能引起深深的内疚。反之,若师生关系不好,感情疏远,学生对教师的褒奖和责备视无所谓的态度,不仅不会引起应有的情绪反应,有时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育者应重视学生情绪追求的内在驱动和自我调节功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的情绪吸引力,使学生能从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积极情绪满足。
根据观察,这些资讯都是值得各位作者朋友参考的,所以希望大家多做研究了解,以便在职称的道路快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