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政治发展道路安全视域下的社会机制建设内容
在解决社会矛盾的具体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尊重矛盾双方的平等权利和积极参与,注重物质因素和思想文化因素的综合考虑。最后是要注重社会矛盾处置的善后工作:要善于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要从实践中概括出处置矛盾的规律性,以利于后续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要采取有力措施,对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权利救济、法律救济和福利救济。社会利益调整机制建设。有效地进行社会利益调整是代表和维护人民利益的内在要求。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对政治影响极大。在一定社会条件和一定生产发展程度上利益总是有限的,如果缺乏合理的制约因素和协调机制,利益矛盾就会引发社会动乱。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又正值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时期,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会不可避免地经常大量地从多方面表现出来。建立健全能够及时全面表达利益诉求、有效平衡和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机制,及时有效地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是新时期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建设社会利益调整机制,首先要明确需要调整的社会利益,既包括经济物质利益,也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利益,要全方位、多层次地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内容,多途径地解决人们的利益诉求。其次,建设社会利益调整机制,要注重通过制度设计来减少利益冲突。社会利益调整机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顶层设计来统筹安排。如建立健全公平正义的政治体制保障全体人民发展的权力平等、机会均等,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重视基本民生问题的解决,在实行按劳分配政策调动劳动积极性的同时要发展福利事业和社会保障。注重通过制度设计来从源头上减少利益冲突,是社会利益调整机制建设的根本之举。再次,建设社会利益调整机制,要重视和解决社会贫富悬殊严重存在问题。贫富悬殊问题是我国当前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中最突出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削弱普通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影响到政治发展道路的安全。要大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税收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公正合理地搞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乃至于第三次、第四次分配,防止贫富悬殊问题的恶化并减少贫富差距。最后,建设社会利益调整机制,特别是要用制度和人民的权力去制约公共权力的运行,有效地防止以权谋取非法所得。公共权力被滥用于谋取私利是当前社会利益冲突加剧的重要诱因。必须切实完善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去管事管人,必须切实增大人民监督政府的权力,用人民的权力去制约公共权力的运行,有效地防止以权谋取非法所得。社会民生保障机制建设。2012年9月8日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题为《深化互联互通实现持续发展》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将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推进民生优先的社会建设,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3]这一承诺,是我们推进社会公平保障机制建设的方向性规定和内容界定。建设社会民生保障机制,要坚持民生优先的价值取向。坚持民生优先的价值取向,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履行国家行政职能的各级人民政府、在各级公共权力机关工作的各类工作人员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时必须坚持民生优先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决定具体行动时都必须将解决民生问题摆在首位。推进民生优先的社会建设,建设社会民生保障机制,还要在不同层次上全面推进民生建设。一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要的基本民生,加快建立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就业、就医、基础教育、住房保障等;二是满足人民群众最低生活需求的底线民生,以更加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如最低工资保障、扶贫帮困、灾害救济等;三是人民群众当下反映最强烈最关心的热点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房价、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差距和环境资源保护等。只有全面理解把握和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社会民生保障机制才能作用于政治发展道路的安全。社会组织协调机制建设。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历史表明,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尤其是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和公民意识的增强,社会组织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社会组织协调机制建设成为保障政治发展道路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第一,要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筑牢社会组织协调机制建设的思想认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加深,一方面政府、企业、市场的关系在调整,另一方面国家与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关系、公民与社会的关系也在调整。这种调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把过去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项交给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去管理。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关的职能和权力是有边界的,企业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也管理不好社会事务,分散的公民个人成员众多而利益诉求千差万别也无力自行进行社会管理。社会问题只能在社会中得到解决,社会成员需要社会组织来管理。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当代中国,把社会组织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努力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二,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建设。构建社会组织的协调机制,需要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来保障。我们要建立健全社会组织运行和监管的法律法规,尽快修订完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条例等现行法规制度,要按照社会组织的不同性质和分类,分别从社会组织的成立、运行、机构设置、内部管理、社会监管等各方面健全法规制度,指导和规范社会组织依法、依章程开展各项活动。同时,在公民权利增强的政治环境和市场经济环境中,还要求我们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更加民主、更加开放,真正增强社会组织的社会性,增强社会组织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第三,进一步加强党和政府对不同社会组织的协调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协调体系。社会组织性质各异,成员有别,利益诉求不同,与执政党和政府的关系不尽相同,因而相互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执政党和作为公共权力机关的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协调责任。党和政府要按照权利地位平等、政治经济待遇一视同仁的原则,科学合理协调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促使所有社会组织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共同致力于优化社会管理。
保护政治发展道路视域下的社会建设推进路径
我们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政策调整,积极主动促进社会结构的优化。优化社会结构,第一是要优化社会阶层结构。我们在通过扩大中产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的比重、降低最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的比重而形成橄榄球型社会阶层结构状态的过程中,要注重构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机制,尤其是要使下层人员能看到向上流动的希望。第二是优化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要全方位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要大力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保障和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第三是优化城乡结构。要通过城乡统筹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要消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城乡人口流动的人为阻断。第四是优化就业人口在不同产业、不同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第五是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居民、企业、政府收入分配的比例,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第六是优化消费结构。要引导人们注重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同时并举,要通过提高收入水平从而提高劳动者购买服务、休闲旅游等享受资料和学习进修等发展资料方面的消费比例。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社会稳定机制。社会管理体制不仅是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的保障,而且关系到社会成员的社会思想认识内容与水平、社会活动积极性以及社会活动方式。正如经济管理体制可以制约或者促进生产力发展一样,社会管理体制也具有制约或者激活社会成员社会活动积极性的功能。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使社会管理体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推动者。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的强劲推动下,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一些不能适应社会成员社会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如社会管理理念偏差严重、社会管理主体单一化、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仍然低、社区建设这一社会管理载体不强等等,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是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给社会组织让利放权,扩大社会组织的活动空间,给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营造良好宽松的体制环境。其次是加快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消除目前社会组织中普遍存在较浓官办色彩的状态,还原社会组织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由社会去监督和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决定社会组织的去留。再次是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彻底改变社区管理体制上传统的“大政府”观念和长期的行政化管理倾向,促使社区真正成为进行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
作者:张建民 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教授
根据观察,这些资讯都是值得各位作者朋友参考的,所以希望大家多做研究了解,以便在职称的道路快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