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弓形态与错?形成机制、正畸治疗结果的长期稳定性、口腔功能、美学效果等密切相关[1],是正畸医生进行临床诊断以及制定治疗计划时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以往研究[2-5]得出安氏Ⅲ类错?患者的上颌牙弓宽度偏小或正常,下颌牙弓宽度偏大或正常。关于骨性Ⅲ类错?的牙弓形态特征的研究少见报道。本研究以骨性Ⅲ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个别正常?为对照,了解骨性Ⅲ类错?患者的牙弓形态特征,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为天津籍汉族人。实验组为2008—2010年在天津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47例骨性Ⅲ类错?患者。纳入标准:1)牙列完整(除第三磨牙外);2)第一恒磨牙、尖牙为近中关系;3)ANB角小于0°[6];4)侧貌为凹面型。排除标准:1)有创伤史;2)有正畸或正颌治疗史。对照组为50例个别正常?,来自对天津地区部分中学进行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人群。2组的性别及年龄分布见表1。
1.2模型的获得及要求收集实验组患者矫治前记存模型及对照组石膏模型,要求模型准确清晰,并要包括所有的牙、牙弓、基骨、移行皱襞、腭穹窿及唇颊系带等。
1.3测量方法和测量项目在石膏模型上测量与牙弓形态特征相关的7个项目,其中牙弓宽度和长度项目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角度项目用万能角度尺测量。具体测量项目见图1。1)尖牙间宽度(UCC,LCC,二者分别代表上颌尖牙间宽和下颌尖牙间宽,下同):两侧尖牙牙尖的距离,存在磨耗者取磨耗区中点;2)第一前磨牙间宽度(UPP,LPP):两侧第一前磨牙颊尖的距离,存在磨耗者取磨耗区中点;3)第一磨牙间宽度(UMM,LMM):两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的距离,存在磨耗者取磨耗区中点;4)牙弓前段长度(UAD,LAD):两侧中切牙近中接触点与尖牙牙尖点连线的垂直距离;5)牙弓后段长度(UPD,LPD):两侧中切牙近中接触点与第一磨牙近中颊尖连线的垂直距离与牙弓前段长度之差;6)尖牙角(UCA,LCA):以两侧中切牙近中接触点为顶点,与左右尖牙牙尖间所形成的角度[7];7)后牙弓角(UPAA,LPAA):以第一前磨牙颊尖为顶点,与同侧尖牙牙尖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间所形成的角度,取两侧均值作为最终测量值。由同一操作者对每个测量项目测量3次取其均值作为测量值。模型测量时2次误差大于0.1mm者重测。首次测量3周后,随机选取20副模型由同一测量者对上述测量项目再次测量。对2次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上下颌相应测量项目之差,对测量项目及相应测量项目之差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2.12组测量项目的比较2组测量项目的比较见表2。无论男女,实验组的上颌牙弓前段长度均小于对照组,上颌尖牙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女性实验组的下颌第一前磨牙间宽度、下颌牙弓前段长度均小于对照组,下颌尖牙角、下颌后牙弓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
2.22组上下颌相应测量项目差值的比较2组上下颌相应测量项目差值的比较见表3从表3可见,男性实验组的上下颌第一前磨牙间宽度之差大于对照组,牙弓前段长度之差小于对照组(P<0.05),女性两组测量项目差值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以往研究[8-10]表明,女性13岁、男性16岁之后磨牙间宽度和尖牙间宽度基本不再变化。Bishara等[11]研究发现上牙弓长度的增长持续到13岁,下牙弓长度的增长持续到8岁。本研究中女性大于13岁,男性大于16岁,基本上排除了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以天津地区汉族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排除了种族地域差异的干扰。安氏错?分类的基础是上下颌磨牙的位置关系,该分类方法一直被视为正畸错?分类的经典,但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由乳磨牙早失等原因导致的恒磨牙的倾斜或近中移动,磨牙关系就不能正确地反映牙弓间的关系。相比之下,颌骨的位置对上下牙弓之间的关系影响更大一些[12],因此本研究选择骨性错?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牙弓形态进行测量。本研究除了测量牙弓宽度和牙弓长度外,测量项目中还包括尖牙角和后牙弓角,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牙弓前段和后段的曲度和形状,从而更加全面地概括牙弓的形态特点。Braun等[3]研究发现安氏Ⅲ类患者的牙弓宽度偏大,Uysal等[4]发现安氏Ⅲ类患者的上牙弓宽度不足但下牙弓宽度过大。本研究显示,除女性下颌第一前磨牙间宽度外,骨性Ⅲ类错?患者的牙弓宽度与个别正常?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与正常?相比,骨性Ⅲ类错?患者的牙弓宽度基本正常。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之间存在差异,可能是因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不同。牙弓长度和角度的测量结果显示,骨性Ⅲ类错?患者牙弓前段长度减小,尖牙角增大,说明骨性Ⅲ类错?患者牙弓前段短而平直,可能是前牙反?限制了上牙弓向前发育,同时下前牙代偿性舌倾的结果。Slaj等[5]研究发现:安氏Ⅲ类患者牙弓长度减小,下颌前段牙弓宽度与长度之比增大,与本研究结果描述的牙弓形态特征一致。因此,临床上若采用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在术前正畸的过程中,下前牙去代偿的同时应注意调整上前牙的唇倾度、牙弓前段长度以及协调上下颌牙弓前段的弓形。本研究测量结果还显示,女性骨性Ⅲ类错?患者下颌后牙弓角增大,男性测量结果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但也有此趋势,提示牙弓后段牙齿排列更加接近一条直线,故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适当增加下颌牙弓后段的丰满度。男性骨性Ⅲ类错?患者上下颌第一前磨牙间宽度差值增大,女性此测量项目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也有相同趋势,提示在骨性Ⅲ类错?治疗中,解决矢状向问题的同时要注意协调上下颌双尖牙区横向关系。男性牙弓前段长度差减小,女性也有同样的变化趋势,可能是因为上颌牙弓前段长度相对于下颌减小更多的结果,提示在骨性Ⅲ类错?患者的治疗中要注意调整上下颌前段牙弓形态协调性及牙弓前段长度。本研究样本为骨性Ⅲ类,没有具体区分错?形成的机制是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发育过度还是兼而有之,对于不同形成机制下的骨性Ⅲ类错?的牙弓形态特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根据观察,这些资讯都是值得各位作者朋友参考的,所以希望大家多做研究了解,以便在职称的道路快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