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范文
医学论文范文:针灸疗法网络研究可行性探讨
针灸疗法网络研究可行性探讨
| 文章出自:论文格式 | 编辑:职称论文 | 点击: | 2013-04-10 23:29:18 |

本文作者:吴巧凤 张承舜 陈勤 余曙光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腧穴配伍或穴位配伍是针灸“理、法、方、穴”的重要内容,也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保障。明代高武《针灸聚英•百症赋》说:“百症俞穴,再三用心”,《席弘赋》也云:“凡欲行针须审穴”,可见临证选穴及配伍对疗效的重要性。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历代医家总结出了“原络配穴”“俞募配穴”“八脉交会配穴”“合募配穴”“远近配穴”“辨证取穴”“子午流注配穴”等多种配穴方法,在临床运用中这些配穴方法往往被灵活选用,相得益彰,是针灸取得临床疗效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针灸腧穴的实质。但是,长期以来针灸穴位配伍或者针灸处方的发展仍处于经验阶段,有待实验验证;另一方面,这些配穴法虽然理论丰富,但内涵模糊,“口诀”简单,但难以掌握;此外,穴位配伍的依据、规律或准则、生物学机制等问题一直缺乏科学有效的解释,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针灸发展和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

1腧穴配伍的研究现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有关腧穴配伍的方式、作用属性以及作用机制等研究正在逐步深入。首先,从腧穴配伍的方式上来看,目前多用循经选穴和辨证选穴,同时结合“远近配穴”“前后配穴”“上下配穴”等原则进行综合组方。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中医理论的发展,“俞原配穴治疗脏病”“合募配穴治疗腑病”“郄会配穴治疗急症”等配穴方法已成为临床较为常用的组穴方式。从腧穴配伍的属性上来看,对协同、拮抗等作用效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例如,采用电针“内关”和“心俞”治疗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显示,两穴配伍后对T波、ST段改善最明显,表明电针“心俞”和“内关”对急性心肌缺血有协同保护作用[1]。此外,针灸不同配穴对荷瘤环磷酰胺化疗小鼠抗氧化系统的作用有显著差异,其中“足三里”“大椎”和“命门”三穴配伍优于单穴和两穴配伍,呈现协同性,并且,“足三里”与“命门”配伍优于“足三里”与“大椎”配伍,提示不同配穴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发挥治疗作用[2]。但是,也有研究表明,配穴并不一定优于单穴治疗,例如对乌头碱诱发的家兔室性心律失常模型的研究表明,单独针灸“内关”“神门”“心俞”疗效显著,且作用相近,但三穴合用后疗效无显著提高,提示作用相似且作用强度相近的腧穴间不易出现拮抗作用,但也不一定能产生显著的协同作用[3]。从腧穴配伍的机制研究来看,目前较为公认的是神经节段整合理论。运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耦联辣根过氧化物酶法研究针刺大鼠“内关”“公孙”单穴及两穴配伍后相应运动神经元的分布和树突构筑时发现,针刺信息可在脊髓内经中间内、外侧核的神经元纤维感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再分别通过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联系,形成在脊髓层次的协同增效关系;同时,两穴在脊髓内相应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纤维产生了突触联系,从而实现了对胃等内脏传入信息在脊髓和孤束核水平的调节整合作用[4]。同样,运用荧光双标探求小肠俞募配穴与小肠的神经联系通路,发现“小肠俞”和“关元”与小肠都通过脊神经节形成直接的神经通路,说明“小肠俞”、募穴与小肠有特异性联系途径,解释了临床应用小肠俞、募穴治疗肠病的部分神经学机制[5]。此外,对“肾俞”和“会阳”两穴配伍的研究也表明,虽然两穴的神经节段不完全一致,但两者同时调节了支配膀胱和尿道的主要神经,在治疗量上发挥了增效作用。近年来,随着功能影像学在针灸研究领域的运用,大脑中枢整合的作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成为继神经节段研究之后对腧穴配伍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又一重要领域。运用fMRI技术对不同穴位及配伍后脑功能区的研究显示,不同穴位激活的脑区不同,刺激配伍穴位与刺激单穴激活的脑区不同,并且也不一定是各自激活区域的简单叠加。运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观察不同穴位组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发现选取内关、水沟、风池、三阴交、阴陵泉、太冲配伍的醒脑开窍组激活的脑区主要为颞上回、丘脑、颞下回、直回、岛叶、枕外侧、顶叶、小脑;而选取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和悬钟配伍的常规针刺组则主要激活海马、额下回、尾状核、扣带回、楔前叶、顶叶,不同穴位配伍组合激活的脑区不同,提示其中枢响应模式可能不同,这可能是它们产生不同临床疗效的中枢机制[6-7]。但是,尽管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佐证了腧穴配伍存在一定的科学性,但对腧穴配伍的最根本问题,即为什么会有协同或拮抗作用,配穴的准则或规律是什么等问题还缺乏实质性的认识。

2将复杂网络方法引入腧穴配伍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腧穴与腧穴配伍治疗疾病,实际上是穴位的组合效应而并非单个穴位效应的累加,即组合后可能产生了更为广泛、宏大的效应或新的效应,这说明穴位并不是孤立地进行活动和执行生物功能,而是相互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针灸这些穴位后可以有选择地反复作用于与某种疾病相关的多个直接靶点或间接靶点,进而通过生物体内不同网络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整合,对基因、蛋白质等产生影响,并最终以整合、协同等形式产生整体增效的生物学功能;并且,这种整体增效效应有可能在简单的穴位组合时并不表现,只有当这种组合满足一定条件时才充分体现出来,临床常用的“俞募配穴”“原络配穴”等经典的配穴方法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增效效应,也反映了组合的最优化原则,这与复杂网络“整体性”和“非线性”特点非常吻合。复杂网络主要是指具有自组织、自相似、吸引子、小世界、无标度中部分或全部性质的网络[8]。生命科学领域的各种网络(如细胞网络、蛋白质-蛋白质作用网络、蛋白质折叠网络、神经网络、生态网络等)均可被认为是复杂网络[9]。复杂网络一般由结点和连线组成,这里结点和连线是广义的,其中结点表示系统的元素,两结点的连线表示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尽管定义极其简单,但是网络能够高度复杂,而且是研究系统拓扑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强有力工具[10]。目前复杂网络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已经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采用该研究方法可以更加深入地刻画传统中医复杂体系内部的关系和特点。例如,王媛媛等采用复杂网络技术对针灸学常用教材所载穴方进行的分析表明,证的选穴关系符合随机分布特征,穴的配证关系具有幂律分布特征,通过少量配穴即可调治大多数证;说明针灸辨证取穴的整体结构模式具有复杂性,证的选穴和穴的配证模式互不相同,前者遵循随机模式,后者符合无尺度特征,即符合复杂网络特征,这为将来针灸处方分析提供了有效手段[11]。再如,对80000余古方数据和20000门诊处方进行网络分析后发现,中医处方是一种加权无尺度网络(ScaleFreeNetwork,即节点的度分布服从幂函数分布),根据这一网络可以对名老中医的门诊病例数据进行核心处方配伍的结构分析,提炼归纳形成中医临床的处方经验知识,从而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或供年轻医生学习。在中药配伍研究中,引入复杂网络中有关节点、介数、度的概念可以从新的角度对“君臣佐使”方剂配伍原则的内涵以及中药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机制进行阐释[12]。这方面清华大学李梢课题组的研究颇具启发:他们采用基于互信息熵和最短平均距离的DMIM模型对3865个络病相关方剂进行了研究,筛选出包括当归、甘草、川芎等最为常用的治疗络病的药物,这与大部分经典方的配伍吻合,进一步分析显示川芎和当归可以看作是这些配伍中的“hub”,即子网络枢纽,而甘草虽然在使用频率中占到第2位,达到38.37%,但与其它药物配伍后其地位却下降至第195位,证实这种基于复杂网络的模型可以综合分析药物使用的频次、独立性及与其它药物的关系强弱[13]。

3该课题组还基于相关性的空间观察和药理基因组,开发了一种称为drugCIPHER的计算系统[14],以便推断基因组大规模的药物靶相互作用。其过程是首先建立3个线性回归模型,分别代表药物治疗的相似性、化学结合的相似性、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基础上的药物与靶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该模型很好地整合了药物治疗的相似性和化学相似性,对drugCIPHER-MS的分析表明,训练集ROC曲线下面积为0.988,测试集为0.935,该系统不仅构建了726种药物的生物指纹图谱,而且还发现了药物与药物之间原本不知道的501种关系,这为药物新的应用或者发现药物的副作用提供了可能。他们的文章两度被《自然•中国》(NatureChina)评为“最新研究亮点”[15-16]。可见,复杂网络等多学科方法的应用为研究复杂病证的机制、药物联合干预以及特定病证条件下多信号通路的参与及其协同作用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针灸学与中药学一脉相承,而且上述方法在学科之间也具有较好的相通性,因此这些方法可以为针灸腧穴配伍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参考和借鉴。笔者认为,结合复杂网络学的技术与方法开展腧穴配伍研究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针灸文献研究:针灸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拥有大量资料翔实但规律模糊的文献资料。以往的文献研究往往采用数据仓库技术、文献学方法、计算机预处理技术等,以病症为核心建立关联,运用多维与多层关联规则相结合的挖掘方法对针灸用穴规律进行分析和映射,最终实现针灸处方信息的集中存储和有效集成,其结果往往以构建的针灸信息数据库为表现形式。这些方法虽然解决了文献质量评价、腧穴和病名规范等问题,并且提供了腧穴运用的频次和关联度等有用信息,但对腧穴配伍中最关键的核心处方、协同处方的准则及规律等问题却无能为力,对文献中存在的网络式拓扑结构的内涵实质的挖掘能力尚显不足。此外,传统的文献分析方法也很难将近年来相关领域的实验研究数据和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因此,借鉴新的复杂网络的分析方法研究腧穴配伍的规律或准则,进而归纳提炼腧穴配伍的协同增效或者拮抗减效处方,将更好地推动针灸临床及基础理论的发展。

(2)现代针灸研究结果的整合与分析:现代针灸研究结果多与人体内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后者既有遍及全身的弥散分布结构,又具有一系列敏感节点和敏感节点间的功能连接,因此具有典型的复杂网络特性。对该网络的敏感节点(最有可能与穴位相关)施加物理刺激(如针刺、艾灸、电刺激等),就可以对网络起关键的调控作用[17]。反之,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穴位组合的作用是对固有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具有多系统、多环节、多水平、多靶点的综合调节特点,这很可能是不同穴位组合对上述敏感节点调控作用的综合体现。因此,单纯的还原论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整体性”或“非线性”体系,而应用复杂网络等方法对医学数据进行建模,将研究方法从独立法与隔离法转变为整体法与系统法,更好地刻画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的医学对象,通过对网络动力学等分析,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节点之间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各元素之间是否存在协同增效或拮抗减效等效应关系。

(3)新兴研究方法的后期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目前最可能取得突破的是脑影像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数据的后期分析。大量的穴位配伍脑成像结果显示,针灸不同穴位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效应并非点对点,或者相加、抵消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对功能脑区进行网络式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借助网络分析技术明确不同穴位组合的优势;此外,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系统生物学基础上对多种基因、蛋白质和代谢分子等相互作用的网络进行分析,理解其结构和动力学对生物功能的影响,并深刻认识生物系统是如何从单个构造模块发展和组织起来的。因此,采用复杂网络方法对这类问题进行分析将带来极大裨益。

事业的成功,看看这条信息吧,别再说了,莫再等了,赢在职称资讯快人一步上。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