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一直奉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宏观经济一直处于高幅波动且通货不稳定状态。由于前期货币政策的实施,形成了宏观经济的波动,而后期货币政策的实施,仅是矫正宏观经济的波动,这使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一直处于非良性互动中。总体上说我国的货币政策是“救火式”货币政策,而不是“预防式”货币政策,这是由我国实行相机抉择的货币决策决定的。因此,实现规则性货币政策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在规则之下,能够有效排除政府货币政策的干预,有助于解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问题,同时也有助于防范货币政策操作中的道德风险。货币政策优化有赖于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是货币政策的核心环节,这种选择决定了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当前的这种选择是我国经济金融的市场化进程决定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向利率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的年度经济增长计划与宏观调控目标确定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控制目标。
虽然强调稳健,但是与金融监管相比,货币政策仍处于从辅从轻的地位。近几年来,货币政策用于实现金融监管目标,且不断加大监管行政手段,强化货币政策的实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市场性调控在一定程度被削弱。现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是金融的市场化使国有商业银行已不再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唯一渠道。我国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信贷市场正在迅速发育,并将走向市场的一体化,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二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我国民营经济迅速壮大,在区域经济中,民营经济已成为基础和主导,也就是说我国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已经民营化,而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是不同的。然后,一方面通过制定综合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对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限额指导,并确定各地区现金投放回笼指标; 另一方面又通过调整基础货币间接调控利率水平, 影响基础货币供求与社会信贷资金供求,确保贷款量和货币供应量被控制在预定目标内。可以看出, 这期间货币政策“双中介”模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轨的必然要求。
但在实际运用上, 往往更侧重于货币供应量,利率只起辅助和补充作用。成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必须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可控性,即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该金融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能够较准确地控制金融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二是可测性,即指中央银行可选择的金融控制变量,对货币政策能敏感地做出反应,这些变量概念清晰,中央银行能迅速而准确地收集到有关指标的数据资料,且便于进行定量分析。三是相关性,即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联动关系,中央银行通过对中介目标的控制和调节,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1996年,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正式引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然而,几年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实践表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在指标可测性、可控性和与最终目标的关联度上,与预期相去甚远,也充分证实了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在逐步减弱。因此,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中国人民银行在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同时,有意识地加大了利率调整频率及浮动范围。
尽管如此,毕竟目前的利率仍是管制利率,其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因此,形成目前这种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行、重货币供应量而轻利率的局面是一种迫于经济金融形势的适应性选择。公开市场操作将成为中央银行通过市场调节利率的重要手段 20世纪20年代末期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美国以及许多西方市场体制国家首选的货币政策工具,其操作的传统方式就是货币当局通过在货币市场、政府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上购买和出售证券或外汇来直接控制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其作用除了调控金融机构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外, 还体现在:一是通过买卖外汇和不同期限的有价证券,直接影响市场供求和货币供给,从而影响利率水平和结构;二是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当金融机构有较多超额储备而不依赖中央银行贷款时,可通过公开市场卖出证券,配合再贴现政策实现紧缩目标。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不少优点:一是中央银行拥有调控主动权,操作规模完全受中央银行控制,操作迅速且政策预期效果确定,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对经济产生剧烈冲击。
所以,在货币政策的金融基础和微观基础发生深刻变化后,货币政策的调节也应当市场化。实现货币政策的规则性货币政策作为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其功能在于通过政策的实施有可能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其最终效果与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密不可分。货币政策操作规范就是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遵循的行为规则。目前的行为规则主要有两类:一是按规则行事,即规则性,是指在货币政策实施期间事先确定并据以操作政策工具的程序或原则,如货币主义倡导的货币数量论。二是相机抉择,即逆风向行事,是指中央银行在操作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既定目标时,不受任何固定程序或原则的束缚,依时依势灵活取舍,以图最优地调整到与经济运行态势相适应。在货币政策操作规范理论中,“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经久不衰,在争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受学术界与实务界推崇的积极反馈原则。在逻辑上,相机抉择似乎十分完美,而在理论上,由于货币政策具有动态非一致性特征,规则性更具理论的生命力。
论文发表,一定要选择评职要求的符合的期刊,如行业,级别等,以免做无用功!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