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音体美论文
音体美论文:音乐论文: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果的方法探索
音乐论文: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果的方法探索
| 文章出自:期刊投稿 | 编辑:论文网 | 点击: | 2012-07-18 14:58:12 |

音乐论文: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果的方法探索-在音乐教学中,大多数音乐教师只注重歌曲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音乐欣赏的引导,使音乐教学存在着很大的缺憾。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逐渐引起了那些勇于探索钻研的教师的重视。针对目前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看法及解决方案供大家参考。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综合艺术、一种审美活动。它如百宝箱一样带给探索者无限的挖掘和想象空间。懂得音乐的人常常不无根据地把音乐作品比作是音乐的脉搏,换句话说也就是音乐的生命。我觉得人们这样的比喻是恰好不过的。如果抓住它的特点加以应用,便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不但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甚至可以间接的加强学生其他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怎样才能将音乐最真实的样子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呢?我们能否从欣赏教学的特殊需求出发来重新设计我们的欣赏课教法呢?
一、不要把欣赏课上成解剖课但也不要走入另一个极端
在听了很多教师的音乐欣赏课后笔者发现,在多数音乐教师眼里,欣赏课相当于解剖课。非常多的音乐教师总是急于让学生明白音乐的结构,于是像个医生一样开始解剖音乐。在音乐的播放过程中教师不停的打断学生欣赏,告诉学生什么地方是引子,什么地方是前奏,什么地方是展开,什么地方是高潮……就像医生切开尸体,找出什么是血管,什么是肌肉,什么是骨头。这样的做法与其说教师扮演的是医生的角色倒不如说他们扮演的是屠夫的角色,在杀死音乐的同时也杀死了孩子天性中对音乐的接受和理解,使音乐欣赏成了屠杀式教育的牺牲品。这样的课往往在学生的心里留不下什么印象,因为学生与所欣赏作品没有之间没有沟通,也就没有相关的感情体验,只是像个冷眼旁观者,看过之后迅速的忘记,留不下什么痕迹。如果授课者可以去反思评价一下自己的欣赏课,就不难发现,又有一节课白上了。如此的教学方式既没有任何效果,也使新课改精神成为空谈。
二、不要把欣赏课上成杂耍课但也不能忽略学生的兴趣
网络媒体的出现确实是音乐课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东施效颦、适得其反。在笔者所听过的欣赏课例中大多有这样一个特点:媒体课件做的精美花哨,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老师会来点音乐律动、做做游戏、一节课下来倒是蛮热闹。可是,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在媒体画面和活动上,反而忽略掉了音乐中最本质的东西——音乐的本体性,这样的本末倒置最终将会使学生音乐本体知识的了解掌握度大大降低。而这种大杂烩式的教学也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欣赏课只要具备了教案和课件以及足够热闹的游戏,谁都可以上。事实上,“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本体性与人文性融合的理念,而只有立足于音乐的本体性,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使用网络媒体和音乐活动,这才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不要把欣赏课上成思想教育课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轻松,有利于发挥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加强这些方面的控制和运用,德育、智育、美育三方面共同提高将成为可能。而很多教师曲解了“音乐教学要与德育相结合”的意思,于是经常可以听到“通过这首曲子,同学们要学会热爱劳动(热爱祖国、乐于助人、爱护花草树木等),也经常可以看到如:严格的坐姿、不能有声音,不能随便说出自己的看法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与消极取向,首先来自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往往忽略了音乐本身的美给学生带来的愉悦的审美感受,而是把音乐作为了政治课的辅助工具,这样即不能在思想上建立有效、深刻的认识又降低了音乐的审美功能。
四、不要把欣赏课上成讲故事比赛
很多音乐教师认为欣赏音乐只是感性体验的事,不适宜讲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应突出直观性。他们讲述音乐喜欢从标题着眼,把想象中的视觉形象描绘得有声有色,或者讲一个天花乱坠的故事,让学生按图索骥。有的教师讲解门德尔松的《春之歌》,精确到指明第一小节第二拍第三个16分音符升Fa处冰雪开始融化。更有教师不无自信地宣称,《梁祝》的每一小节他都能讲得出故事。一些老师喜欢这样提问学生:“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于是,在语文、数学等课上表现得思维老到的学生,不无幼稚地答道:“我听出了河流”,或者“一片树叶掉在水中激起了涟漪”。这让人想起拉法格在《思想的起源》中讲到的原始人,他们没有硬、软、热等抽象概念,只能用石头、月亮、太阳这类具象的客体来比拟。这种对音乐的理解与不懂音乐的音盲的理解并无差异,而与音乐审美力却相去甚远。既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
结语
认识到“感悟音乐的能力并非天生”的意义在于,音乐教师可以明确自己的责任:不能将学生领入艺术殿堂后就放任他们自行审美体验了事,而应当选择最优秀的作品作为范本加以分析、解释、评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让学生在“操千曲”的审美实践中,由浅入深地知晓音乐艺术特有的审美性质、手段和方法,提高审美敏感性,从而达到培养音乐审美力的教育目的。如果我们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尽到了培育“音乐之耳”的职责,不远的将来大学生们也就不再需要由国家领导人亲自提议补课,而只是提高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1]曹理  何工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    上海音乐出版社
[2]杜夫海纳  审美经验现象学  文化艺术人民出版社
[3]李玢 世界教育改革走向 中国社会科学人民出版社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