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质教育普遍实施的今天,必须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始终保持敏锐的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让学生融入生活,了解社会,探索真理,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尝试,谈树立师生教学活动的探究理念,实现方式和角色的转变。
新的时代呼唤教育的创新,传统教育理念严重阻碍了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束缚了人才评价和选拔的模式和思路,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现象和“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的倾向。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传统的重点学科关系到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新时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不但没有弱化,反而显得更为重要了,其内涵和形式也不断拓展和更新,这就需要不断转变、更新观念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摈弃“你说我听、你划我背”被动的、说教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此,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角色定位上应作重大的调整与转变,以适应探究性学习的需要。
一、探究性学习的目标理念
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树立下列教育目标理念:(1)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探究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都应持有质疑精神,不要一味地盲从和偏信,也不要简单化、程式化,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遵循“怀疑——评判——修正——创新”的思维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从质疑中开始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2)培养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课外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比较,通过探究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3)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我们的人身权利<享受受教育的权利>》时,可以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法律知识,来当一回小律师,通过控辩双方的法庭辩论、讨论,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生动逼真的教学活动中,来运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4)增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怀疑和思索,发现了问题,但往往凭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就需要与老师、同学、朋友合作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增强学生相互间的协调、合作能力。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因新课程标准较之以前有较大的变化,在课程设置、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再加上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周期短”的特征,因此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发生转变。即为过去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被动学习——改变为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动脑动嘴、积极创造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或学生讨论交流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要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有所创新,就是要学生去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作别人没有做过的事。
三、教师角色地位的变化
教师过去被称为“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等,其任务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教师是真理知识的拥护者,而人类教育不像园林工人工作,树枝长出来只要影响美观就把它修剪得整齐划一,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要允许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塑造成同一类的人;人类教育尤其对学生的教育不具有工程流水线的工序特点,新的时代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不准确的;育人不是护花使者,更不能对学生进行“裁剪和扼杀”;教师也不具有为学生而像“蜡烛”和“春蚕”那样,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品质。因此这些称谓来称赞新时期教师的工作,显然不能适应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新的教育要求教师从理论上、方式方法上、人才观方面都要发生角色地位的变化:(1)在教学中应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双方通过对话、交往、理解、共享等方式主动配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2)教师应延缓判断,允许学生有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实行自我判断和评价;(3)重视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4)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训练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引起学生动脑筋、积极思考、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6)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创造性的作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总之,新时期教师的角色地位应转变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心理和个性的发现者,与学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者,树立“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主体’”的思想。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