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艺美学
文艺美学:传媒论文格式范文网:老子美学思想对构建生态文化的启示
传媒论文格式范文网:老子美学思想对构建生态文化的启示
| 文章出自:论文下载 | 编辑:论文格式范文 | 点击: | 2013-05-02 22:08:41 |
老子美学思想对构建生态文化的启示 我国古代很多哲人的思想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智慧。正确理解并借鉴这些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生态文化范式有偏重要的战略意义。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其美学思想中就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他主张“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就是利用宇宙自然和人性自然中的潜规则力量,从文化层面消除抵牾,试图利用自然之力为人类建立一个良性发展的自然文化环境,是人类在农业文明条件下对人的自然性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非常深刻的文化生态洞察。这恰好契合了当此生态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天人合一———构建生态文化的哲学基础
老子思想以“道”为形而上本体。老子以为,宇宙是在“道”的运行中自然生成的,“道”是宇宙的本源。在道、天、地、人,世界“四大”结构中,人必须依“道”行事。正如陈鼓应先生指出:“中国哲学的特色就思维方法来看,最重要的莫过于道家老子开创的‘推天道以明人事’与‘天地人一体观’??的思想法则”[>];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主张人与万物是天地生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万物要和谐相处。这构成了构建生态文化的哲学基础。
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类经历了依赖自然、改革自然以及征服自然的一系列过程之后,生态危机也向人类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究竟怎样?对于这一问题,老子也作出了答复,那便是“道法自然”。
老子所说的“道”,隐含着“天道”和“人道”两层含义。“天道”是宇宙自然纪律,“人道”是社会纪律。“天道”和“人道”一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整个文化运行体系。在老子看来,人类如要永恒存在,“人道”就要效法永恒存在的“天道”,即“法自然”,也就是说,要从自然纪律中确定社会政治与人生的法则,人类要依照自然界的法则。可见,“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老子所讲的“自然”既有宇宙变化纪律的意思,又有自然而然、不事人工的意义。对前者,老子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加以描述,“自然”是道、天、地、人都要共同依照的最高法则;对后者,老子用“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加以描述,“辅”是顺应事物变化而不敢勉强作为之义。老子对“人道”效法“天道”的说明,不但仅是为了颂扬天道的自然无为,重要的是落实到实际的社会中,说明决定人类发展的“人道”也是自然无为的,这就是人类文化的深层内涵。而人类对此知与不知,决定着其社会行为的深层文化结果。不知者往往以为以自身之力就可以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结果反而危及到了自身的生存。一旦人类忽视了这一深层内涵,使本来无私无欲的人性发生质变,导致“法律滋彰,盗贼多有”[@],而“盗贼多有”

又必须“法律滋彰”;“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而“民弥贫”又一定导致“天下多忌讳”。这样就陷入了文化的恶性循环。而对于明白自己行为深层文化意义的人,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们“抱一为天下式”[?],用“道”作为观察天下命运的工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A],只以“道”为自己的行为准绳;“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他们顺应自然,不走极端,不求奢侈,不要过分。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庄子对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作出了进一步的阐发,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D]的齐物论思想。庄子在《齐物论》中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则万物莫不小??”[D],物我二分,黑白滋扰,根本原因是人将自然看成是人的对立物,对于自然只是利用和掠夺。庄子从人性与天道相通要求人不要把自然看作不同的东西,而是把万物化为一“物”,即“道通为一”,在道的基础上万物同一。能做到这一点,就是《齐物论》中的“至人”、《逍遥游》中的“神人”、《大宗师》中的“真人”,他们都“不知好坏”、“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就能“独与天地精向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黑白,以与世俗处”[!]。“齐物”所要求的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乘物游心———人与自身的和谐
当下,现代工业与消费社会的兴起,不但使人与自然相互隔离,而且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受制于物与物的关系,人依赖于物,受物的统治。人在对物的依赖性中再度丧失了自己。精神空虚、灰心,以消极的方法看待生命。人生的全部意义被淹没于对物与享乐的片面寻求中,人性的丰富内容被溶解于物性的纯粹释放里。因此,调节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使之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也成为了构建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基础。
老子对生命的热切存眷,使其将人性之“道”提拔到本体之“道”的高度。“道”性自然,“道”无为而无不为,人性自然,人性也能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继承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把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理解为个体超越实际、顺应自然的过程。庄子以为,文明的异化使人的自然生命处于困顿之中,以为仁义礼智是克制人的自然本性、束缚个性自由的精神枷锁。如《天运》中说:“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也”[$]。庄子将自然适意看作是人性发展的最美状态,“彼至正者,不使其性命之情”[%&]。“而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的逍遥就是对“性命之情”深刻体验后所得到的自由解放。达到“逍遥”境界的人,物我两忘、主客一体,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自身也进入自得其乐的自由精神王国,即至美至乐的境界。“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圣人

”[%"],成为“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向往来”的“神人”、“真人”,进入“无为”的自由的精神境界,感受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中国古代美学一系列范畴命题,如“感心”、“神思”、“虚静”等等,均以“游心”为内核。刘勰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陆机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之说,都体现了这一点。就庄子哲学而言,“无为”是消解、调和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抵牾冲突的手段,也是庄子寻求本真人性、回归自然和谐的一定结果。而逍遥将人生的认识和生命的体验融为一体,以心感物,回归人的自然本性,达到物我同一。这种人性意识的自然“内视”保持,便使人性在非异化存在中变成人对生命的最本真的体验,并最终以其为动力实现成绩自我的人生寻求。
由此,“天人合一”不但仅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也扩展到人与人及人与自身的相互关系上。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同人与人的和谐互为条件的,人类之间的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解决人与自然抵牾的必要条件。生态文化范式正是由这两个层面构成了其和谐的基本内涵。
二、无为而治———构建生态文化的途径
人类社会发展是与“道”相通的,因此,根据“道”的自然原则,人类只要不刻意去改变自然纪律,自然就可以为人们做成任何事。社会发展纪律也是如此,人类社会是按人性原则发展的,人性又是合于“道”的,人们只要不去改变人性的原始自然状态,“道”就可以让人类社会自然处在最自然最和谐的发展状态。也即形成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文化生态范式。
“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构建生态文化,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它不但包罗对人性的要求与提拔,也包罗了治国之道的政治哲学思想。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修身之道
老子“无为”思想中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修身之道,就要求人们“涤除玄览”,从而“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最终达到人性最自然本真的状态。人的生活要以“道”为原则,顺应物性,少私寡欲,见素抱朴。依照“道”的原则,万物和人生自然而然地发展,就能避免灾祸,建设精美的人生。“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已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也。”[%(]“道”是万物的归宿,人只有依照“道”,积极、勤勉地生活,人生才会有所建树。老子还告诫人们要“知足常乐”,圣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其不争故无尤”[%*]。一个道德崇高的人,要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相争,与人来往仁慈关爱,言语真实坦诚,为政清

静廉明,做事德才兼备,行为择时而动。以这样一种处世哲学来修身,就会像“赤子”一样单纯,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对于人的精神生活,老子也要求一种虚无恬淡、纯粹素朴的状态。只有虚无恬淡,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知止,才华成为得了“道”的人,达到“道”的境界。老子以无为的原则为人处世,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态度。虽然看上去“众人昭昭,我独昏昏”[%+],实际上并不如此,区别于众人的地方是,他得到了万物之母———道。只有以“无为”为准则,虚无恬淡,行动顺乎自然之道,精神合乎自然之理,纯粹素朴地生活的人,才是道德完美的人。"# 自然无为、以正治国的治国之道
当今的生态危机实际上根源于人类社会生活模式的毛病,即人统治人的社会结构,其产生并强化了一切统治形式、思考方法和生活方法,包罗人对自然的统治。假如不解决社会问题,生态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正确认识,更不可能解决。老子的政治思想正是一种民本主义思想,他要求统治者要使百姓有人给家足、安居乐业、宁静不争、舒服自然的生活。“自然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也是老子治国之道的根本。他以为,只要无为、不争、无欲、好静,一切天真烂漫,不干涉人民的生活,社会自然会好起来。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圣人“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天下便自然端正,自然富裕,自然纯朴。因此,“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成为老子的治国理念。按蒋锡昌《老子校诂》中对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表明:“烹小鱼者不可挠,挠之则鱼碎;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这谕示为政要清静不扰民,要简政安民,循礼而行,循道而行。百姓耕而食,织而衣,统治者任其自然,淳厚单纯,大巧若拙。这样百姓与治理者的美德达到和谐融合的境界,人与自然也就达到了融合的境界,从而达到无为无不为。别的,在治国之道上,老子还提出“以正治国”的思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王侯依照“道”,万物就会自动发展进化;以“道”征服欲望,社会就会得以宁静与安定。这便是“不欲以静,天下自正”的执政理念,从“无为”出发,做“有为”之事。庄子将其称为“明王之治”,“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旨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由此,“自然无为,以正治国”是构建生态文化范式所能借鉴的最有效的途径。总之,文化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享受和发展的一种特别方法,是人活动的产物,是“人化”的结果。因此,创建一种和谐的生态文化范式,从现代的工业文明迅

速过渡到后工业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共鸣。要实现这种过渡,最重要的是要改变人们的文化见解。诚然,本文所讨论的老子美学中的生态文化内涵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与期间的范围,特别是因其产生在前现代的远古的背景之上,因而免不了带有很多反科学、甚至是迷信的色彩。因此,对其不能忽视但也不能任意拔高。但这一思想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化内涵简直有着科学的依据和名贵的借鉴意义,而且早已引起国际哲学界与生态学界的重视。美国研究环境问题的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指出:“假如我们把寻求物质财富作为我们的最高目标,那就会导致灾难。老子提倡无私和博爱,并以为这是人类事业中取得幸福和成功的关键。”因此,将其古为今用,发挥它的实际意义黑白常必要的

职称评定要求要发表论文,论文发表要注意哪些事情。有哪些期刊可以选择,欢迎在本站查阅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也可以咨询我们。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