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理论重建的基石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读后
现代性文学理论重建的基石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读后
| 文章出自:论文无忧网 | 编辑:论文格式 | 点击: | 2012-08-01 21:10:09 |

  一书堪称领风气之先,该书的众多篇什所围绕的主题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这是一个具有相当理论浓度的问题,可以在多层面、多方位展开,而这一问题的充分展开,也就预示着文学理论自身将发生与时代同步的深刻变革。
  "现代性"为何?一个时期来可谓众说纷纭。大卫·格里芬认为"现代性"就是从群体主义走向个人主义,精神世界与自然世界对立的二元论,割断与过去的联系的反传统主义等。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一种后传统的秩序",怀疑是其普遍性特征,"现代性把极端的怀疑原则制度化"。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反叛传统的标准化机能:现代性依靠的是反叛所有标准的东西的经验。"这几位分别来自美、英、德国的学者之所论虽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对于过去和现行的事物的怀疑、批判、否定和反叛精神。国内学术界持类似意见的也不乏其人。
  钱中文先生的该书对此持有异议。该书首先肯定批判性确实是现代性自身所有的特征,但紧接着又指出,现代性并不仅仅是批判性的,同时又是建设性的,毋宁说它是在破坏中达到重建,在否定中获得丰富和更新。
  对于以往无论是进步的还是保守的思想文化,现代性都是以更为宽阔的视角、宽容的气度,将其放在历史的整体中重新加以评价和审视,一切有利于当今文化发展的因素、成分,都将予以采纳和吸收,否则将被搁置起来。
  钱先生将这种方法叫做"历史整体的去蔽作用"。该书中一再强调的这段话可以概括其主旨:"当今现代性所要求的,应是一种排斥绝对对立、否定绝对斗争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更应是一种走向宽容、对话、综合、创新,同时包含了必要的非此即彼、具有价值判断的亦此亦彼的思维。"但是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还有特殊性,该书指出:
  "当今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文学理论自身的科学化,使文学理论走向自身,走向自律,获得自主性:表现在文学理论走向开放、多元与对话:表现在促进文学人文精神化,使文学理论适度地走向文化理论批评,获得新的改造。"这里首先有一个文学理论自身学理的规定性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任何有价值的理论体系,都不可能是万应灵丹,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总是有它特定的适用限阈;二是任何理论体系,都不能使自己学理的体系过于严密,从而排斥别的理论的长处,排斥别的学理的成分,拒绝丰富与充实自己,走向排外和自我封闭,势必使自己的学理趋于僵化。正是基于这一学理的规定性,该书对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作出了以下界定:
  安东尼·吉登斯:,三联书店,1998年,第3页。
  大卫·格里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5、10页。务"、"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口号,这为确认文艺的自主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所谓文艺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文艺可以脱离政治,但却与文艺领域内政治的横加干涉、以及"上纲上线"、"五子登科"之类的政治运作是不相容的。
  该书着重阐发这一点:文艺自主性的确立表现为文学创作的政治群体意识逐渐解体和个体性、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不断生成。在80年代中期,钱先生就率先提出了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一说,并在以后的一系列论著中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其大旨在于强调文艺与政治作为意识形态仍有各自的特点,政治诉诸群体意识,它所追求的是群体性、必然性、本质化、平均化,文艺创作诉诸个体性、个性化的审美意识,而审美意识感兴趣的是个人的命运与遭遇,关心的是具体性、非理性、偶然性。
  如果要求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强行将这种个体性、个性化的审美意识纳入政治群体意识的框架之中,那么文艺将泯灭其最本真的东西,也就丧失了自主性,必将趋于封闭而不是开放,趋于一元而不是多元,趋于独语而不是对话。关于这一点,不仅在"十年动乱"中达到登峰造极的极左思潮提供了前车之鉴,而且如今有文艺理论将审美批判引向社会批判,有的审美意识在商品化大潮裹挟之下蜕变为大众文化意识,也暴露出值得注意的新动向,其表现方式不同,但结果则一,即群体性对于文艺的自主性的取消。
  一旦文艺丧失了自主性,那么所谓开放、所谓宽容、所谡多元、所谓对话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确立文艺的自主性,乃是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的第一要义。
  其次,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体现为文学观念的多样化、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乃是在哲学观念多样化的背景下形成。文学观念走向多元,首当其冲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以往一直将认识论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正宗,与之相关的反映论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正宗,从而以往的文学理论大多是认识论或反映论的文学理论。
  晚近以来这一状况一直遭到质疑和非议,认识论或反映论的文学理论普遍受到冷落。与之恰成对照的是,主体论文艺思想、审美反映论文学理论、语言论文学理论、解构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等相继兴起,打破以往的大一统天下,文学观念的多元并存、多向发展已成定局。然而这里有两个问题是不能不详加辨析的,一是仍须客观公允地看待认识论或反映论的文学理论。
  该书指出,文学不是认识,或者说不仅是认识,把文学仅仅当成认识,势必导致对于文学的审美特征的漠视和取消,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文学也确是具有认识作用的,从认识的角度研究文学,也是从其他角度进行的研究所无法替代的,这就是说,尽管认识论或反映论的文学理论不足以成为文艺学中独尊天下的一元,但可以成为文艺学中多元共存中的一元。二是必须辩证地看待各种文学理论新潮。
  该书认为,上述林林总总的文学理论新潮各有其哲学基础,如人本主义哲学之于主体论文艺思想,语言哲学之于语言论文学理论,文化哲学之于文化批评等,各种新潮文学理论的犀利透辟之处显示了其哲学思想的深刻有力之处,而其种种不足和偏颇也分明折射出其哲学思想的缺陷和片面性。
  例如语言论文学理论独辟蹊径抉出了文学语言的许多形式规律,但也造成了形式主义的盛行,赋予语言以魔幻般的力量。消解了文学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最终消解了人本身,导致了文学艺术中人文危机的发生,这恰恰暴露了20世纪哲学中"语言学转向"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再次,当今的文学理论面临着三种文论传统,即古代文论传统、西方文论传统和近百年形成的现代文论传统,我们处在这三者相互冲突的张力之中。
  在这里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要建设当代文学理论,应如何确定自己的立足点?该书认为,这一立足点不在西方文论传统,也不在古代文论传统,唯一的选择只是,以现代文学理论为立足点。
  理由在于,其一,现代文学理论的百年发展,总是与西方当代文学理论思潮结合在一起的,它是在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之下逐步走向科学化、人文化的;其二,现代文学理论大体上是与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相适应的,它在阐释现代文学时形成了一整套概念术语,这套概念术语至今仍有别的概念术语暂时无法取而代之的普适性。
  既然如此,那么就有一个如何对待古代文论传统和西方文论传统的问题,该书对此作了以下的完整表述:"我们只能在现代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地研究古代文论,把其中的有用成分,包括它的体系与各种术语,最大限度地分离出来,不是表面地使用一些古代文论的术语,而是丰富其原有的涵义,赋予其新义,与现代文学理论、西方文学理论融合起来,使其成为当代文学理论的血肉,形成当代文学理论的新形态。
  这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的新形态,一种在长远时间里不断生成、不断丰富、体现现代性的文学理论的新形态。"这就是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必须在对于古代的这方面的代表性论著有:,1986年第4期;,1987年第6期;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钱中文:,1984年第6期。和西方的文论传统既继承又革新、既吸收又发展的全面把握之中呈现出来。
  最后,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又必须富于人文精神。
  这里所说的"人文精神"是指那种排除绝对权威、终极真理,走向交往、对话的思想方法和理论风范。该书指出,人的意识既相互交织,又各自独立,它拥有充分权利,自有价值,相互平等,不同意识之间有差异有区别,但这并不构成一方用来藐视、压制和取消另一方的理由,任何意识都不能离开别人而保持自身,只能在与别的意识的交往和对话关系中互为存在。
  而这恰恰是文学理论作为一门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之处,该书认为,自然科学的思维是单一主体的思维,它的对象就是客体,意识的工作主要在于"解释"客体,其方式偏重于独语,最终达到认识:人文科学思维则具有"双主体性",它探讨的文本也是主体的一种表述,在交流中,一个主体与另一主体总是进入对话的语境,它需要的是这两个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
  这就必须从以往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转向"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该书对于这一问题也作了独到的阐发,指出应当肯定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但又不能将其绝对化,因为绝对的"亦此亦彼",也就变成了"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绝然排斥价值判断,抹煞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那就是势必滑向相对主义。
  因此确切的提法是,在不同主体之间所展开的交往和对话,应在亦此亦彼中体现一定的价值判断,包含必要的非此即彼。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说,文学理论既是科学的,又是充满人文精神的。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界定,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呈示,如果作一简明概括的话,那么可以说其精神实质就在于开放、多元、交往和对话。
  这恰与那种以单一的怀疑、批判、否定和反叛为主旨的流行的"现代性"观念相抵牾,显示了更加开阔的视界和更加宏放的气魄,从而在理论上更具前瞻性和未来性。
  进而言之,该书还有两点与之相关的重要探索值得重视,一是该书率先倡导一种"新理性精神",以作为现代社会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凝聚,那就是从大视野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关注人的生存意义,以新的人文精神充实人的精神,借助和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重新探讨审美的内涵,阐释文学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显而易见,该书着力阐扬的"现代性"乃是这种"新理性精神"的核心、魂魄。
  二是这种交往、对话、多元和综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企望一朝一夕就能攀上这一最高境界的超前想法都恰与"现代性"背道而驰,只能导致消极的结果,我们应该对此持有清醒的认识。
  "现代性"是一种"未完成",是一个漫长的时间性、历史性概念。在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要忘记该书的告诫:也许"认为现代性是个未竟事业的观点,似乎更有道理些"!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责任编辑:马 光·书讯·出版清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愉撰著的一书,已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所收集的作者10篇研究论文,对清代科举制度中一些具体制度(如审音制度、搜落卷制度、复试制度、明通榜、宗室科目等)、事件(如封邱生童罢考、清代两次增广学额等)及科举词汇(如廷试)进行了考证和辨析,同时论述了这些制度的建立及事件的发生与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根据观察,这些资讯都是值得各位作者朋友参考的,所以希望大家多做研究了解,以便在职称的道路快速前行!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