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近年来社会的共识。具体到中国现代文学大学课程的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和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
为实现此目标,教师必须根据低年级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层次,根据现代文学学科特性和教学内容,寻找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让学生走出应试教育思维定式;第二要纠正"文学无用"偏见,肯定文学及文学学习的价值,唤起学生研读文学的热情;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大量文本阅读和文本鉴赏分析活动,把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落到实处;第四强化训练,以练促读、促思,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大学教育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近年来社会的共识,具体到中国现代文学大学课程的教学就是要"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然而,这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兴趣和知识积累情况,教师自身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措施与手段问题等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因此,要实现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必须有巨大的身心投入,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寻找出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转变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让学生走出应试教育思维定式中国现代文学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国内高校的开课时间虽然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开在低年级,教学对象是刚从中学走过来的学生。
这些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在学习心理、学习习惯上还停留在中学学习阶段,上课听老师讲,记笔记,阅读面狭窄,而且听课时只注重对知识要点的接受而不注意领会老师的分析阐释和对解析思路与方法的引导,常常将老师围绕问题展开的分析论证视作观点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考试要考什么,学习目标大多在于应对期末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于是在传统考试形式影响下,高分低能并不罕见。而且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训练,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满足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认为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
上述现象严重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广泛汲取和自主性提高能力,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此,作为低年级课程的教师,首要任务是转变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让学生走出应试教育思维定式。我们常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的一段话提醒学生并作为自勉:什么是教育?
教育就是学生把老师所教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但在忘掉知识的同时,还留下一点什么的东西,这留下的一点东西就是教育,即教育的本质任务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他们的学习目的不仅在于学习知识本身,还在于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不单纯着眼于老师对文学知识的讲授、对文学史现象及作家作品的论断式评论,改变学生课堂上被动听讲、下课后死记硬背的习惯,养成积极思维习惯,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学会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参与教学。
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转变以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本课程特性、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选择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读教学法,讨论求异法,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既继承传统,又改革创新,师生形成合力,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纠正"文学无用"偏见,肯定文学及文学学习的价值,唤起学生研读文学的热情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思维方式渗透到一切领域,文学被边缘化,文学的价值和意义遭到质疑:文学何为?
有人甚至提出"文学终结论"。另外,由于中学语文教育在应试目标下的"照本宣科"的教学大学教育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近年来社会的共识。具体到中国现代文学大学课程的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和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
为实现此目标,教师必须根据低年级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层次,根据现代文学学科特性和教学内容,寻找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第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让学生走出应试教育思维定式;第二要纠正"文学无用"偏见,肯定文学及文学学习的价值,唤起学生研读文学的热情;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大量文本阅读和文本鉴赏分析活动,把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落到实处;第四强化训练,以练促读、促思,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大学教育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近年来社会的共识,具体到中国现代文学大学课程的教学就是要"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然而,这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兴趣和知识积累情况,教师自身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措施与手段问题等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要实现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必须有巨大的身心投入,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寻找出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转变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让学生走出应试教育思维定式中国现代文学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国内高校的开课时间虽然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开在低年级,教学对象是刚从中学走过来的学生。
这些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在学习心理、学习习惯上还停留在中学学习阶段,上课听老师讲,记笔记,阅读面狭窄,而且听课时只注重对知识要点的接受而不注意领会老师的分析阐释和对解析思路与方法的引导,常常将老师围绕问题展开的分析论证视作观点不突出,思路不清晰。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考试要考什么,学习目标大多在于应对期末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于是在传统考试形式影响下,高分低能并不罕见。
而且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训练,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满足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认为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上述现象严重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广泛汲取和自主性提高能力,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此,作为低年级课程的教师,首要任务是转变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让学生走出应试教育思维定式。
我们常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的一段话提醒学生并作为自勉: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学生把老师所教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但在忘掉知识的同时,还留下一点什么的东西,这留下的一点东西就是教育,即教育的本质任务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他们的学习目的不仅在于学习知识本身,还在于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不单纯着眼于老师对文学知识的讲授、对文学史现象及作家作品的论断式评论,改变学生课堂上被动听讲、下课后死记硬背的习惯,养成积极思维习惯,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学会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参与教学。
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转变以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本课程特性、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选择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读教学法,讨论求异法,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既继承传统,又改革创新,师生形成合力,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纠正"文学无用"偏见,肯定文学及文学学习的价值,唤起学生研读文学的热情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思维方式渗透到一切领域,文学被边缘化,文学的价值和意义遭到质疑。
友情说明:评职称要发论文,写论文太麻烦了,发表论文更麻烦,不过,还是要先了解下职称相关的讯息吧。看看下边的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