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申明:本站部分文章由网络收集整理.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由复旦大学医学院牵头的国家“九五”攻关专题“优化针药复合麻醉和镇痛的临床及机理研究”,于1998年10月起执行,共2年时间。本专题的攻关任务是,在“八五”攻关课题开展针药复合麻醉的基础上,深入探讨针药结合用于麻醉及镇痛的作用特点和优势,揭示针刺不仅具有镇痛作用,还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功能,从而为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针药复合麻醉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开展针药结合镇痛研究方面:①北京妇产医院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在分娩镇痛方面完成260例,分为Hans刺激、Hans +安定、安定、Hans +曲马多、曲马多及对照组共六组。经临床观察及比较,针药结合组效果优于单纯用药或Hans刺激组。②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在动物实验和人体观察中证实,远节段穴位镇痛的电针强度明显高于同节段或近节段穴位的电针强度。在158例腰腿痛患者身上,观察到针刺复合小剂量Bacloven和可乐宁可显著加强针刺镇痛效果。在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患者身上观察到针刺结合小剂量度冷丁对术后痛起到了很好的镇痛作用。③北京大学医学部对原有Hans刺激仪进行设计改进,制造了四导异步输出Hans仪,建立了小鼠电针镇痛的模型,用基因敲除法证实中枢β-内啡肽参与低频低强度电针镇痛,新发现的内吗啡肽也参与低频电针镇痛。建立神经源性疼痛模型观察到电针的良好疗效及多次电针的累加作用。
在开展针刺与硬膜外或全麻结合的临床研究方面:①成都中医药大学附院采用针药结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进行胆囊切除术194例,针药结合组可减少硬膜外麻醉用量36%;相同局麻用药量阻滞范围要宽2.16个神经节段。手术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均有一定改善。②四川省肿瘤医院采用针刺复合安氟醚吸入全麻方法进行食管癌切除手术120例,针药结合组可减少全麻用药量33%~39%,术中生理扰乱小,循环功能稳定,免疫指标有所改善。
在开展针药复合麻醉对生理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方面:①上海仁济医院完成针药结合全麻心内直视手术30例,采用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酶学指标、心肌形态学指标、应激反应指标、免疫反应指标及临床观察指标,结果表明针刺复合麻醉具有术后恢复好,出院早及住院费用低的特点,对机体的应激和免疫功能有一定的调整作用。上海华山医院开展脑肿瘤手术(包括胶质瘤和脑膜瘤)29例,通过血清IL-6、NSE及TGFβ等能反映脑创伤及炎症状态的敏感指标观察,结果提示针刺组对患者的脑神经功能具有调节和保护作用。②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完成针药结合麻醉下行声门再造术30例,均为以往全麻下新喉再造术后声门不够通畅,常年戴用气管切开套管,未恢复正常喉功能者。采用针麻时病人处于清醒状态,易于重建符合生理宽度的新声门,术后皆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喉功能恢复率达93%。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针药复合麻醉下肾移植44例,证实针刺可减少硬膜外阻滞的麻药用量,使循环功能较稳定,肾功能指标恢复较好,表明针刺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④复旦大学医学院开展褪黑素加强针刺镇痛及改善免疫抑制的实验研究,观察到褪黑素具有镇痛作用,而无身体依赖性作用,褪黑素能加强针刺镇痛的作用。其效应与脑内β-内啡肽释放及合成增加、脑内新发现的孤啡肽释放及合成减少有关。褪黑素还能加强针刺改善创伤大鼠的免疫抑制。
总之,针药复合麻醉和镇痛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针刺麻醉的新发展。针药复合麻醉和镇痛,充分发挥了针刺优越性包括针刺对生理功能的保护作用,也弥补了针刺镇痛不全的缺撼。针药复合麻醉和镇痛符合当今麻醉、镇痛时多种技术、多种药物复合应用的潮流趋势,因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当今医保新政策全面推行时,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能提高医疗质量,减少病人支出,因而对社会发展起有力推动作用。该项研究亦将为确保我国在针刺研究领域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