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法学论文范文
法学论文范文: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发展的策略意象
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发展的策略意象
| 文章出自:论文范文 | 编辑:论文网 | 点击: | 2013-04-21 07:34:29 |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对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新的任务和新的形势下,未来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所采取的战略意向事关重大。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战略思考

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1.中国需要把文化“软实力”建设当做未来发展的重心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其中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提升是有目共睹的。但又要看到的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上的空间仍很广大,文化发展的潜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掘。“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最终意义上必然是文化上的崛起”[1](P60),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较量的重要内容和国家间实力消长的决定性因素。显然,当下的中国,正需要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找准未来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着力点,打造软实力、巧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打下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其成为世界大国并不矛盾,这样就必须具有一个强大且富有价值取向的文化存在,这种文化存在不仅能在国际秩序的建设中发挥建设性作用,而且也能对世界的文化发展提供启示和榜样,它意味着不能只是输出电视机、DVD,而把碟片的内容交给别人。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这算不上什么,重要的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大大提升可以再现盛唐时代中国文化的魅力。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可以说是这样的一次预演,但这还不是高潮和结束。因此,在中国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中,与世界大国相称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应当作为一种文化自觉。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不仅在于发掘文化产业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创造新的价值观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用于受众以影响社会的行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要在实践中寻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创新路径,使之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理论武装、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工作的实践中,产生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并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建设。“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P4)。好的精神文化产品能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活动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凝聚成永恒的民族精神。而缺乏文化的艺术品,不是好的可以流传的文化珍品。那些千姿百态、鲜活漂亮的动画人物,表现了什么样的文化故事呢?单纯看票房价值只是次要方面,我们的目的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兼顾,是形式与内容的俱佳“。华丽有余、内涵空洞”的文化,不是我们提倡的文化,是不能构成“软实力”的。这方面的很多事例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可以说,关于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问题,是要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层次上下工夫,即在其内而不在其表,在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因为文化与价值观上的贫乏不可能产生好的作品。

3.应对文化安全威胁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项历史性任务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在提升国家软实力时,注意到国家实力的软与硬结合,特别是防范国家文化安全的威胁,在新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下的重要性十分明显。面对文化安全的外部威胁进一步加剧的文化环境来说,良性的文化安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建设既有反对“文化霸权”、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防御属性,但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扩展中国文化政治的影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极大进取性”[1](P241)。唯其如此,中国文化才能以更为自信、从容和平等的姿态参与中西文化的对话与文流,在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影响时,也尊重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多样性。现时中国文化建设及文化影响力的相对不足,加重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文化安全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对此,必须在抵制文化入侵上保持应有的警惕,在致力于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文化竞争力中,不断增强文化安全意识,健全文化安全机制。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正是应对文化霸权主义及防范文化安全威胁的必备策略。强固自我,便能有效抵御外侵,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环境,构筑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4.始终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文化创新能力

文化自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但我们更自信中国文化在现时代的创新能力。“文化发展的本质是文化创新”[3](P259)。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接纳现代性,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一种既适应时代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化,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抛弃某些已经失去文化价值的历史因素,也必须不断地融入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以形成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中国正在实现的现代化,是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源与泉,是立足于传统文化而创造和更新的根据地。但现代文明不单单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复苏,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建来为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实践服务。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形形色色的外来文明与思潮,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在世界发展中的意义,但也要加倍珍视和维护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以此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文化创新的出发点,在传统文化的创新中形成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中华民族在5千多年来的文明历史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绚丽多彩的优秀文化,这是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当然,我们的继承是与创新相联系的,是依据现代文明的前进步伐而不断发展。继承是在既往的历史传统上展开民族文化发展的新篇章,发掘和光大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创新则是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广泛汲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为民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使民族文化发挥主体作用。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战略方针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需要我们在长期工作中采取正确的方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实现预定目标。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方针,既要从提高我国文化总体实力的战略任务出发,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文化建设的引领,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意识贯彻在文化生产力发展中,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把软实力文化建设落在实处。

1.在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汇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既要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创性和生态环境,又要在保持民族性上体现时代性,使之融入现代文化和全球化环境。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在国内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去国外参与文化对话,认真总结“中国经验”中包含的文化因素,提炼中华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大潮的结合点与一致性,总结传统智慧(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途径,探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国内“和谐发展”与国际“和平发展”的丰富内容,应当有效地传递给外部世界,让尽可能多的人们理解,中国的发展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而且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关于“和谐世界”观念,蕴涵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形象,表达中国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心愿。同时,在与世界的对话中,也应当更加重视吸收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包括吸收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文化观,“因为世界文明本来就是一种多元互动的过程,东方文明、西方文明将在这一过程中相得益彰”[4](P15)。我国以“和谐”、“共享”作为外交政策和国际政策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认真执行国际规则,在推动世界性问题的解决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和重要贡献。这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种实际表达。

2.在文化建设上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路子,以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基础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又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巩固文化事业的基础地位,从而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结合中,使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开发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若干地区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我们既要充分利用高新科技提供的可能性来加强和提升我国的群众文化体系,在影视、图书、报刊、网络等文化领域里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和更新,极大地改善文化设施,同时也要利用高新科技提供的可能来提高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市场形象,在“中国制造”商品中融入更高的文化价值,使我国的文化产品在广阔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两手抓,二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文化事业应当由政府担当主导作用,强调其公益性,而文化产业则由市场来推动,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方面。政府不能把文化建设的事情推向市场,而应当主动将文化建设作为自己的份内职能,即使是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也应当象扶持经济产业一样来积极解决。在许多情况下,文化事业的繁荣与文化产业的兴旺是密切联系的。我们的工作,就是在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格局下,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3.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其他诸方面建设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在处理文化软实力发展与各方面的关系中,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形成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特色和科学发展的布局。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相一致,与经济政治社会诸方面相适应,并与时代合拍,在世界范围的文化竞争中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突出创新力、凝聚力、传播力建设的行动方向。打造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力和引领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向内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体系,普及城乡文化公共服务功能,向外拓展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辐射力。

4.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积极性,有步骤地开发与保护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文化软实力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把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任务建立在坚实而广阔的群众基础之上。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调动各个地方弘扬区域文化的热情,使地方文化融汇成中华文化大繁荣的巨流,形成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丰厚源泉。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资源丰富。在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地方及民族文化资源配置、文化与经济整合过程中,还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有序有利有节制地开发文化资源,树立生态文化、生态哲学思想,不能盲目地搞“文化大跃进”,一哄而起,造出一种空洞的虚假的文化。我们需要保护和发掘现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品种,但不是将其关闭起来,限制文化交流和文明的融汇,而是在现代文明的交融中找到传承和创新的广阔空间,找到文化提升的动力和在文化市场中的竞争力,形成民族文化的生长环境。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善于发现文化内涵的多样性,建立各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之间、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生产与服务之间的联系,并在文化开发中做好文化资源的保护。

5.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上实行“走出去”的开放态度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然要求。“走出去”既指文化产业发展,也指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一方面,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文化产业理念,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差距,迅速建立起自身的文化产业体系,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由内向型到外向型的转变,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模式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既有必要引进,也应当及时地在战略重心上实现由内向型到外向型的转变,以文化产业及产品的“走出去”为目标来制定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得以壮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才能得以迅速提升。另一方面,在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国门时,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当今中国的真实面貌,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过去,我们不主张输出价值观,实际上这是不现实的。我们不能阻止西方价值观向国内的传播,也没有必要阻止国外对中国文化的接受,而只能顺应文化本身的特性,坚持当代中国的文化理念,对文化交流中不同价值观碰撞采取有取舍的立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要在更广大的范围内,通过促进文化与学术交流、加大民间交往等方式,促进世界范围内各个阶层的人们对中国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各种社会和文化成就,使中国在经济上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文化上也能与其他国家并肩前行。

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只要践行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正确的建设方针,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论文格式没有一个固定或都官方的样式,但是约定俗成,多看看不同的期刊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的需要再进行修改创作吧!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