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考试在非预防医学专业中应用探讨范文
预防医学是护理、助产、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技术等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与临床专业课平行设置,对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实施整体护理,进行立体诊断,树立大卫生观,贯彻三级预防方针,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社区临床、护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预防医学考试存在种种弊端,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阻碍了预防医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非预防医学专业中的有效利用。
1预防医学考试现状及弊端
1.1考试方式
主要采用平时考核加期末考试方式。平时考核以提问、作业、实验报告为主,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以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问答等题型为主,占总成绩的70%。
1.2弊端
1.2.1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平时考核以知识考核为主,缺乏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核。如平时作业,教师主要布置一些需要记忆、归纳及简单应用性的内容;实验操作主要开展一些验证性实验,很少有思考性、创新性内容。期末考试以记忆性、理解性知识为主,应用性、创新性知识为辅。很多学生考前突击就能应付。
1.2.2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成绩片面预防医学主要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试题很少涉及开放式问题。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无论是考试形式还是最后的成绩确定方法既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
1.2.3缺乏考试反馈机制考试结束即课程结束,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沟通。期末考试结束就意味着学生进入寒暑假,考试结果在下一学期开学初公布。教师没有讲评时间,考试试卷按照学院要求封存。对于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缺少考试反馈这一必要环节,学生将带着残缺的知识走上实习或工作岗位。
1.2.4考试主体单一
主要是任课教师命题,缺少卫生部门人员参与。考试主体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脱节,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现有考试方式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能力培养,不利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预防医学考试改革与实践
2.1改革考试维度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综合评价体系,课程结束前对每位学生进行课程综合评价。根据课程特点,科学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在课程综合评价中所占权重,突出能力本位。采用“352”模式,即知识占30%、能力占50%、素质占20%。
2.2改革考试模式
建立由多种基本考试方式构成、进行多次测试、综合评价的考试模式。知识评价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并重的方式;能力评价采用平时实操考核和期末综合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素质评价采用平时表现考核和期末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通过观察、面谈方式评价学生,主要采用多次过程考核方式。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学生能力培养、学习态度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平时作业、出勤、小组表现、团队合作、实验实训占总成绩的50%,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改革平时作业内容。改变过去名词解释、判断、问答等形式的作业,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模块结束后布置难度相当、数量适中的案例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复习、总结、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五一”“十一”长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培养学生进行社区诊断、开展社区预防服务的能力。如2009年“十一”长假组织2009级护理、助产、临床医学专业30个班学生开展调研,调查当地居民碘盐摄入、甲状腺肿大情况,分析碘盐与甲状腺肿大间的关系,以验证书本上的知识、专家的结论。学生调研前,认真设计调查表,仔细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后统一调查表,并在离校前开展了预调查,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充分思想准备。通过这次调研,学生掌握了流行病学常用研究方法,了解了目前居民的真实摄碘水平;明确了碘盐摄入不足或碘盐过量与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关系;系统地将解剖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知识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及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
(2)改革实验课授课与考试方式。原有实验考核以实验报告为主,学生实验情况与成绩没有关系。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现将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改变原有实验课授课模式,将由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改变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阐述实验目的,讲授实验设计原理、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充分研究现有实验,整合部分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如将漂白粉中有效氯测定、水中余氯测定、水中需氯量测定3项实验整合为一项实验———水中加氯量测定,以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想知道加氯量,必须知道需氯量;加氯量是否正确,需要通过余氯量判断;任何氯化消毒剂在使用前都要保证有效氯在一定范围。因此,3项实验整合成一项实验,学时不变,但效果却大大增强,学生课前思考、课中协作、课后分析问题能力大大提高。
(3)改革期末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通过与实习单位医生、护士座谈,发现多数医务工作者开展工作时,不能很好地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因此,医务工作水平很难有效提升。高职学生在最后一年的临床实习阶段也存在这个问题。预防医学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大卫生观、预防为主观念及运用预防医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改变传统期末考试以客观题为主的考试模式,将期末考试分成2部分,一部分为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流行病学、统计学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考试放在单元结束之后。另一部分为闭卷考试,放在期末考试当中,但是增加关于环境保护、三级预防等方面的开放式思考题。2部分各占期末考试的50%。通过期末考试改革,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考试是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根据培养目标选择相应考试内容和方法,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技能、素质水平进行测度、甄别和评价的手段。
考试内容、方式和方法必然反映出教育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定位、教学过程特点、教师个人素质及教学方法、实验实训条件等。要想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就必须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考核方式,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类型,必须创新考试模式。通过预防医学考试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积极性,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