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银行管理
银行管理:略论信用起源以及与货币的关系货币银行学教学研究之二
略论信用起源以及与货币的关系货币银行学教学研究之二
| 文章出自:论文格式范文网 | 编辑:论文发表 | 点击: | 2012-08-01 21:24:23 |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要解答学生提出的这样或那样的"怪问题"。最近,有学生间我:到底是先有货币还是先有信用?他认为是先有信用。他说:"既然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商品,那末,它必然具有高度的信誉性、社会性和流通性。
  而这种被社会公众普遍接受的信誉恰恰是人们对货币的信任,这种信任就是信用。因此,可以说货币是信用的产物。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先有信用而后有货币。"同时,这位学生还举证说上发表过这类文章,他很赞成作者的观点。为此,我找到了那位同学所说的文章,是孔晖同志撰写的题为(刊于
  此文我也读过,对文章的观点不敢苟同。结合学生的提问和孔晖的文章(下称),谈谈我对信用的起源以及与货币关系的看法。
  信用产生的"真正基础"到底是什么对信用的起源提出的"新观点",即"在货币出现以前的物物交换时期,信用就已经存在了.""信用的起源远远早于货币"。并"从信用产生的前提、真正基础等几个方面"来论证其观点的正确性。而实际上则主要是从信用产生的"真正基础"展开分析的。因此,弄清楚什么是信用产生的"真正基础",对于揭示信用的起源以及与货币的关系至关紧要。
  认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周期的不一致必然发生相互预付,则是信用产生的真正基础。"信用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剩余产品和交换行为的出现,以及家庭的产生,但是,在具体论证"由于生产周期的不一致必然发生相互预付"时,却抛开了自己提出的"前提条件",而"从最简单、偶然的物物交换"过程入手来分析生产者之间发生信用关系的可能性。
  不难看出,"前提条件""真正基础"和论证过程三者之间是矛盾的。首先,在完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尽管生产周期不同,由于劳动者之间很少发生交换关系,不可能产生借贷行为;其次,在生产力高度发展,计划性很强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周期肯定不会一致,但劳动者之间却不会发生相互预付;再次,即使在产品交换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只要购买力分布合理,流通手段能够满足交换需要,劳动者之间也不会发生信用关系.这也就是说,由于自给性生产和计划性产品生产的周期不一致,不会必然产生信用。只有由于商品生产周期的不一致,购买力分布不均衡才有可能导致信用产生。所以,如果撇开"商品生产"这一前提,而认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周期的不一致必然发生相互预付"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我们认为,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出现以后,因为商品生产周期的不一致,社会购买力的分布不均衡,才会引起生产者之间的相互预付和借贷行为,这才是信用产生的真正基础。
  简单、偶然的物物交换过程中不可能发生信用关系论证信用先于货币而生的首要论点就是在"最简单、偶然的物物交换"时期生产者之间可能发生信用关系。他"以1张羊皮二2把石斧为例",以"这种偶然的物物交换,无疑也会在部落内部进行"为前提,指出由于羊皮所有者与石斧制造者彼此有一定"信誉",羊皮是剩余产品,石斧还没有制造出来但其所有者"急需"羊皮,为此承诺以未来的,"3把石斧"来赊购1张羊皮.这样,"羊皮的所有者便会同意与石斧的制造者发生信用关系"。分析下来,似乎无懈可击,其实,这种推论违背了"生产决定信用"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以主观想象为基础。
  首先,简单、偶然的物物交换"无疑也会在部落内部进行"这一前提就是主观唯心的。因为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剩余产品极少,部落内部只有与石器制作有关的简单、暂时的分工,更没有"家庭"出现,少量的剩余产品归部落全体成员所有,不可能归"羊皮所有者"或"石斧所有者"所有。此时部落内部既没有交换的必要,也没有交换的可能。偶然的交换是在部落之间进行的。马克思指出:为使直接的产品交换能够进行,参加直接产品交换的"人们只须默默地彼此当作被让渡物的私有者,从而彼此当作独立的人相对立就行了。
  然而这种彼此当作外人看待的关系在原始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不管这种共同体的形式是家长制家庭,古代印度公社,还是印加国等等。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马克思:第1卷第105-106页,1975年版)因此,同一部落内部的"羊皮所有者与制造石斧的邻居"是不会交换产品的。原始部落内部根本不存在"羊皮所有者"与制造石斧的"专业户"。
  其次,假设偶然的物物交换能够在部落内部进行,那么由于交换的物品也必须是"剩余产品","它作为非使用价值而存在,作为超过它的所有者的直接需要的使用价值量而存在。"(同上,第105页)。并且交换双方手中要同时握有这样物品,这样才能使让渡"成为相互的让渡",使"偶然"的交换得以实现。既然交换还只是偶然地以己"剩余产品"易他人的"剩余产品",没有固定化,羊皮也就不会固定要与石斧相交换,更没有理由认为"石斧制造者"会把还没有制造出来的产品当作"剩余产品"去交换已经是"剩余产品"的羊皮。如果石斧所有者真的会那样,那么,制造石斧的生产就是"真正的商品生产"了,因为它是为出卖(交换)而进行的生产。而在原始部落内部是绝不可能产生真正商品生产的。所以,用羊皮预购石斧纯属主观想象。
  再次,由于交换是"简单、偶然"的,交换比例是变化无常的。"1张羊皮=2把石斧"与, 1张羊皮=3把石斧"一样,都是在不同时间、空间上偶然的交换比例,性质相同。很难讲,"3把石斧"比,"2把石斧"多出的那1把是石斧制造者为"赊购"羊皮而支付的"利息"。如果,"1张羊皮二2把石斧"是固定的交换比例,那么这种交换关系就不是简单偶然的交换关系了。可见,认为最简单、偶然的物物交换时期就存在"简单或偶然的信用"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扩大价值形态下物物交换的困难并不是由信用来解决的,而是由一般等价物解决的扩大价值形态的最大缺点就在于等价物是特殊等价物。这一缺点反映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而这一局限性的克服需要有一个"流通媒介"。这个"流通媒介"是什么呢?认为应该是"信用",并说"交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困难迫切地需要一个流通媒介,而此时又无法把货币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因此,这个困难就自然要由信用来解决,信用必然走出来充当媒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在扩大价值形态下,信用为克服交换中的困难而出现。"然而,我们对此确实发生了怀疑。
  我们认为物物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困难所迫切需要的"流通媒介"是"一般等价物"。因为物物交换过程的"交换物还没有取得同它本身的使用价值或交换者的个人需要相独立的价值形式"。而"随着进入交换过程的商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多,就越来越需要这种形式"(同上,第106页)即一般价值形式。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交换规模的扩大,既提出对一般等价物的需求又造成和加速了一般等价物从普通商品中的分离。由于进入交换的产品日益增多,交换行为日益频繁。"如果不同商品所有者的不同商品在它们的交易中不和同一个第三种商品相交换并作为价值和它相比较,商品所有者拿自己的物品同其他种物品相交换、相比较的交易就决不会发生"(同上)。
  因此,物物交换的困难迫使一切商品所有者共同行动起来,都拿自己的商品与第三种商品-进入交换次数较多,其使用价值为大家所共同需要的商品一一相交换,这"第三种商品"就成为"一般等价物"而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流通媒介"。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局限J吐。
  可见,正确的理解是物物交换的矛盾和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推动价值形态以扩大价值形态过渡到一般价值形态,促使等价物从特殊等价物发展到一般等价物,促进一般等价物的形成,从而为商品交换提供"媒介"。而不是象所说的那样,就扩大价值形态下物物交换困难必然由信用来"充当媒介"解决。如果物物交换困难必然引起信用产生,那么,没有"媒介的"商品交换照常进行,扩大价值形态也就不会发展为一般价值形态,一般等价物永远不会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货币也就不可能产生。在那时期,物物交换就成为"信用经济"形式了。而事实并非如此。
  即使"在没有货币充当交换媒介的扩大价值形态下",信用能够"通过倒置买与卖的次序而发挥媒介作用",但它不具备产生的经济基础。仅仅以"物物交换困难"这一点来论证信用产生具有"可能性和必然性"是相当不够的。在扩大价值形态下,才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私有制也才处于萌芽状态,虽然进入交换的商品数量增多,交换的范围有所扩大,但生产还是自给性生产占主导地位,商品生产还只是局部,仅限于少数特定商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之间的联系还不是十分密切的,彼此之间未必都很了解,有一定''信誉",用来交换的商品也不十分多。不可能出现不把商品赊给别人就卖不出去而形成"过剩"现象。尽管直接的物物交换有困难,但通过一系列的交换总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要比.'预购',快得多。作为商品的所有者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不多的商品赊给别人或向别人预付呢?因此,我们认为在扩大价值形态下,信用产生的经济条件不具备,信用产生既没必要,也没可能,更不具有必然性。
  一般等价物出现之后才有可能产生信用行为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但是,随着原始社会的崩溃,私有制的逐渐形成,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交换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商品体系日趋完成,真正的商品生产开始了。而作为交换媒介的一般等价物都满足不了商品交换日益发展的需要。
  首先,从总量上来看,以一般等价物表示的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赶不上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增长,引起流通手段不足。其次,购买力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再次,真正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不同行业生产周期的不一致对购买手段的需求也不一致。这种情况就为信用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它要求通过赊购、赊销的方式来实现交换,通过借贷形式来调剂购买力余缺。同时,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日渐出现,交往的频繁促使小商品生产者相互之间能够了解,彼此才能建立一定"信誉",为信用关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于是,在一般等价物出现以后,真正商品生产的开始,在流通过程中,必然要产生信用关系。信用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简单、偶然交换的产生不具有同步性。
  一般等价物是通过其他一切商品的社会活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其自然形式是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因此,"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至于金属货币的出现,只不过是货币形式更加成熟。一般等价物与货币的本质是一致的,以一般价值形态过渡到货币形态并没有发生质变。
  一般等价物作为广义的货币,产生于信用之前,信用起源只能是在货币产生之后。
  信用与货币的关系是先有货币而后有信用上述说明,在简单、偶然的物物交换条件下,不可能产生信用,在扩大价值形态下物物交换产生的困难必然加快"货币从普通商品界的分离",信用以债权债务关系为基础,代替了货币媒介只能在货币已经作为"媒介",由于"媒介"不足的情况下出现,而不可能在扩大价值形态下出现。因此,信用与货币之间的正确关系是:货币产生在前,信用起源在后。信用是在货币主要职能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货币起源远远早于信用。
  至于说货币具有普通接受性,是公民对货币的信任,"这种信任就是信用"也应该正确理解。货币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形式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存款货币、电子货币等形式。在实物货币时期,人们"接受"实物货币,不仅把它看成"货币",更把它看成是一种有用的"实物",需要它的使用价值.在金属货币阶段,人们"普遍接受"它,也因为它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社会公众对它的"信任"是因为它有价值,即使"货币价值"失去,还有"商品价值"。在纸币、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并存的时期,人们普遍接受它,既是因为它们是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演变来的,沾了"祖宗"的光,更是因为国家法律的强制规定,使得社会公众不得不接受它。这时,人们信任它,也是因为它能"买"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是社会价值的一般代表。这时,也只有到这时,它成为信用的产物,不仅是货币符号,而且体现一定债权债务关系。
  所以,它成为信用货币。而今天的信用货币是昨天的金属货币,前天的实物货币的演变结果,与实物货币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千万不能把今天的信用货币产生的基础-信用也看成是实物货币产生的基础。信用货币产生在信用之后,而货币产生在信用之前。

职称评定要求要发表论文,论文发表要注意哪些事情。有哪些期刊可以选择,欢迎在本站查阅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也可以咨询我们。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