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助旨在促进健康底线公平,如果只能纳入有限对象,那么应该是贫困人群中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那部分人群,而起付线恰恰如同一道门槛把这部分人群拦在救助范围之外,严重违背了医疗救助的初衷和救急救难、促进公平的原则。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也已经看到即便是在以遏制健康贫困,促进健康公平为目标的救助制度内部,也由于起付门槛、高额共付比例的设置出现了“穷帮富”的逆向转移。所以,随着救助制度的扩展,我们应该逐步取消起付线,以身份准入机制代替医疗服务的需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方控制机制来实现费用支出控制,对符合身份的救助对象做到“应救尽救”。对于受到财政条件制约的地区,至少也应该从降低起付线做起,或者先对部分最困难人群实行“零起付”,待条件成熟时再对所有救助对象实行“零起付”。
对医疗救助政策的低知晓率是群众对政策的不理解和对自我权利的漠视,是影响救助利用的关键因素,进一步产生的是医疗救助的被动利用和医疗救助需求的广泛萎缩。从前面住院医疗救助利用概率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加强救助政策宣传,提高医疗救助政策知晓率是最具成本效益的促进措施。在控制其他因素后,随着居民救助政策知晓的不断提高,贫困居民对住院医疗服务利用的概率可以提高6一12倍。相对于其他制度方面的改善和政策的调整,提高救助对象对救助政策知晓程度是短期内提高救助服务利用最具操作性和最富效果的措施。实际工作中,各地可以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社区组织中的领导优势,通过常规宣传和定点宣传相结合,利用社区广播、板报、传单宣传、社区会议、居委干部入户等方式,多方位、立体化的开展救助宣传,提高救助对象对政策的理解和自我利用医疗救助的能力。
在合理界定医疗救助筹资需求概念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医疗救助的功能定位和特点,研究首次提出并构建了城市医疗救助筹资需求测算的模型,并依据测算模型提出了基于个人就医经济风险的筹资测算方法,完成了测算公式的推导,并通过实证研究进行了试用和论证。基于个人就医经济风险的医疗救助筹资测算通过两次费用的分层和分摊,对上层保险的补偿和医疗救助的补助进行了数据模拟,很好的实现了保障目标(即消除风险到何种程度)、筹资总额和操作方案调整(诸如起付线、封顶线、补偿比例调整等)之间联动关系的可视化,同时解决了城市医疗救助“筹多少,怎么补,够不够”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一定的推广性。相对于传统的测算方法,无论是在测算的科学性还是准确度上都有所提高。
当前,我国城市医疗救助正处于救助模式过渡和转换阶段,各地在加强城市医疗救助与社会主体医疗保险衔接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制度衔接和模式转换对贫困弱势人群实际受益和保障水平的影响。研究首次引入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对单纯救助和综合救助两种模式的效益成本比率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确定了影响综合救助模式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并就救助模式转换过程中的如何维持或提高贫困弱势人群实际保障水平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当前对于医疗救助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多停留在定性访谈和单因素分析阶段,研究在别人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同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医疗救助利用的因素进行了更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借鉴卫生服务研究的“四步模型法”,将医疗救助利用程序分解为两个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的环节:医疗服务利用和救助资格申请,在分别对两个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住院医疗救助利用的概率模型,对影响贫困居民住院医疗救助利用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筛选出了制约或促进城市住院医疗救助利用的因素,为提高城市医疗救助利用找到了着力点。
医疗救助虽然只是当前医疗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非主体部分,但其兼顾了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的双重属性,特殊的托底作用也增加了救助需求和利用的不确定性和被动性,从而也增加了相关研究的难度。由于个人的能力和时间限制,研究尚有一些有待完善和甚为遗憾的地方。
基于个人就医经济风险的医疗救助筹资需求测算方法是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简单、适用的医疗救助筹资测算方法,对提高当前各地城市医疗救助资金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推广意义。然而,由于样本地区数据收集的限制,实证研究中采用了09年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对样本地区2010年救助方案和医疗保险方案调整后的筹资需求进行了测算,理想状态下应该用2010年实际运行救助支出数据进行对比论证,但由于时间限制,未能进行充分的论证。可以在后面的时间,再次收集样本地区的数据对测算结果进行论证,并对测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成本效益分析是我们进行政策选择的一个重要分析手段和方法,研究对当前两种医疗救助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和比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地方政策制定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由于数据限制,比较的样本地区太少,无法对当前城市医疗救助模式过渡和转换的全貌进行反应,只能借此在方法上进行引导,并引起相关管理者的思考。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后期加强信息收集,对更多地区的医疗救助模式转换过程中的效率进行比较和分析,指导当地救助模式的过渡和制度选择。
论文发表,一定要选择评职要求的符合的期刊,如行业,级别等,以免做无用功!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