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的爆发及中国的出兵介入对整个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在东方的崛起。
从对大国和大国地位的理论分析出发,可以认为,中国的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地位是在朝鲜半岛的军事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对于中国而言, 1950年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是开始被世界视为大国的一个标志。
近代以来,朝鲜半岛成为大国关系盘根错节的地方。与朝鲜半岛相邻的国家-中国、俄罗斯(苏联)和日本都是世界大国。朝鲜人曾形象地将自己比喻为"鲸鱼群中的一只小虾米"。一直以来,朝鲜半岛就是大国力量相互交汇甚至对抗的场所。
1950年爆发的朝鲜内战是整个冷战时代爆发的唯一场热战。伴随着朝鲜战争的性质由内战向具有世界意义的局部战争转变以及中国对朝鲜战争的介入,这场战争因此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而言, 1950年参加朝鲜战争,被普遍认为是大国地位树立的一个标志。
大国与大国地位(一)大国。所谓大国,一般而言有两方面的指向。其一,指向普通大国,即拥有广袤的领土,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并且具有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的国家。日本学者山本宣吉说:"大国从其意义上来说,是只考虑本国目的(比如经济发展、就业、物价稳定等),为了实现这些目的,而采取某些财政、金融政策的国家。"按照他的说法,大国应具有制订和执行独立经济政策的能力,并且在获得经济优势的同时取得对周边小国在军事、政治上的支配地位。其二,是指具有掌握霸权和世界秩序的支配权的世界大国。
所谓世界大国,"简单地说就是具备一定规模的人口、领土面积和经济、军事实力的综合实力较强、对本国所在地区具有很大影响力并且在其他地区尤其是欧亚大陆地区的世界事务也有较大影响的国家。"而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世界大国,有三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对自己有利的安全优势,军事和经济的硬体实力,以及政治、社会和理论的软体实力。"在近代以前,中国一直都是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存在的,中国具有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应具备的各项条件。
首先,就军事、经济的硬体实力而言,中国具备作为世界大国的必备条件。在军事方面,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领土大国,在东部、东南部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与日本隔海相望;在西南、西北、东北方向则和欧亚大陆的陆地大国俄罗斯、印度等直接接壤,有着漫长的陆地边界线。
自古以来,中国作为天下之中心,在欧亚大陆地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拥有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影响力。
经济方面,中国历来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源。从公元元年到18世纪,中国一直是经济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未低于20%, 1820年更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达到了32. 9%。近代以来,西方借助机器工业的发展迅速实现了现代化,尤其是在19世纪,西方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传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则陷入了停滞并迅速衰落下来。
1820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32. 9%,在1870年则降到了17. 2%, 1913年降到8. 9%, 1950年更是降到4. 5%。但即使是这样,中国的经济仍然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因为中国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的潜在市场,而且是二战后世界上最具潜力和活力的经济区之一。
举例而言,新中国建立后,美国无法像对待东欧国家那样,对中国进行严厉的贸易制裁和经济限制,就是因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对整个亚太地区经济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在华利益的这种结果本身虽称不上是美国战略的重大挫折,但这种结果意味着,美国失去了获取关于中国的大量有用信息的渠道,美国文化失去了在中国发挥影响的机会。"新中国成立初期,英国是美国以外最大的对华贸易出口国,英国治理下的香港一向起着对华贸易中转站的作用。
英国出于维护本国在东南亚和香港的经济、战略利益的考虑,在对华贸易问题上并不一味地追随美国,力求打破美国的封锁政策,并反对美国对中国实行非战略物资许可证制度,因为这将极大地损害英国的经济利益。"据估计,仅英国的商业财产在1941年就达3亿英镑,另外还得把无形收益考虑进去。……英国已经做出了决定:
从政治方向考虑,英国的利益希望尽可能长时间地留在中国,对此应予支持;从经济方面考虑,切断我们与中国的联系是很不妥当的,因为中国是英国商品的一个潜在的大市场,是英国进口必需品(包括鸡蛋、茶叶、蚕豆、猪鬃、大豆、面粉和桐油等)的一个潜在的和重要的软通货来源。
由于中国国内对软通货的巨大需求,加上我们自身的需求,如果各项条件处于正常标准,潜在的贸易量至少将达到战前的两倍。"第二,在政治、社会和理论的软体实力方面,中国具有其他大国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和潜在优势。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在东亚地区居主导地位的国家。这种主导地位的形成,并不仅仅是军事实力和对外扩张的结果,军事帝国的兴起和存在都是短暂的,就像世界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那些大帝国,如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等,均迅速的兴起,但是也迅速的消亡了。唯独中国数千年来一直长盛不衰,占据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并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
这是因为中国扩展其影响力不仅仅是靠强大的武力征服,而是其优越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在四周周边的国家的传播与发展,形成了儒家文化圈,这一文化圈不仅包括中国大陆,也包括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国家。
这些国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文化、教育乃至风俗习惯、社会风貌等方面都被中国传统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影响到这些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更影响到了其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这些深层的领域。在政治方面,中国政治文化中确立的"大一统",以及郡县制、地方行政规划和管理制度等,均为周边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西方眼中不可思议的"东方专制主义"。
在社会文化以及理论方面,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以及地方宗教、礼仪和惯例所代表的中华价值观在中国周边地区广泛地传播开来。而且与其他的文化类型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宽广的开放胸怀和兼容并包的天下主义精神,海纳百川,不断地吸收其他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成果,同时又不失自身的特色。这种软实力的突出体现就是古代中国所形成的四夷宾服的朝贡体系。
特别申明:本站部分文章由网络收集整理.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