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病患应对方法调查分析范文
脑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常引发脑卒中。研究表明,健康教育能提高脑梗死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在影响脑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效果进而影响治疗依从性的诸多因素中,应对方式可能起到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2006-01~2007-12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病人11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脑梗死病人的应对方式与治疗依从性的关系,为高效的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06-01~2007-12曾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病人111例,男51例,女60例;年龄31~82岁,平均61. 7岁。小学文化程度26例,中学75例,大专及以上10例。职业:干部16例,工人35例,农民3例,退休55例,其他2例。入组条件:符合中国脑梗死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确诊脑梗死病程>6个月
1. 2 方法
1. 2. 1 应对方式评定工具: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edicalcopingmodes questionnaire,MCMQ),由FeifeiH等编制,姜乾金等[1]修订,是目前我国为数有限的专用于病人的应对量表,符合人们面临危险事件时的基本反应方式,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共20个条目3个分量,“面对”即面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积极想办法去解决;“回避”即采取一些回避行为以避开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屈服”即采取悲观失望的方式去应对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对这3个分量的评分,以评估3类应对策略,按1~4级计分并累计各个条目得分。
1. 2. 2 治疗依从性评定方法:由服药依性、随访、控制体质量和控制血压4部分组成,服药依从性采用MORISKY推荐的评价标准进行:你是否有不注意服药的经历?你是否有不注意服药?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曾停药?当你有服药自觉症状改善不大时是否曾停药? 4个问题回答均为“否”为服药依从性好。否则为依从性差。
2 结果
2. 1 治疗依从性分布 见表1。
3 讨论
对脑梗死病人心理问题的准确评估是优选护理对策的前提,只有在了解患者心态的基础上确定其性质、程度以及心理失衡的原因,针对个体差异,实施生活、心理干预,普及脑梗死防治健康的知识,才能有的放矢地优选出安全、心理健康、日常生活等干预对策,这样的应对方式才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2]。
3. 1 生活方式健康干预 人们根深蒂固的饮食文化、生活方式和习惯也影响着患者的依从性[3]。应帮助患者树立科学的饮食文化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针对高龄老人常见的安全问题主要是跌倒、坠床、烫伤、误食、窒息、走失等,而造成这些因素的原因有环境、老化、疾病及衣着、生活习惯、不服老和不想麻烦别人的心态等,因此通过积极宣教让患者及亲友等全社会在日常生活中重视这些相关因素,并对于潜在的危险因素予以防范。这对提高患者长期的依从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2 心理健康干预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以行为来影响和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脑梗死病人往往精神上毫无准备,产生一种危急感和濒死感,心理活动失去平衡、精神活动功能失调,针对以上诸多现象,护理人员应把主观评定和量表说定法结合起来进行心态评估,提出不同的护理策略,制定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关心照顾患者,做好耐心解释和开导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指导,通过心理咨询,让患者懂得生活的意义,积极治疗疾病,坦城面对肢体功能方面的问题。借助于社会、家庭及朋友的力量,指导家属积极参与,协助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治疗,生活,让患者体会到人间充满温情,消除绝望、悲观心理,重新塑造自我,消除自悲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即使日后瘫痪也能愉快生活,重返社会。从而保证心理护理更具有准确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对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预测,脑梗死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脑梗死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帮助建立健康行为,纠正不良应对方式,避免透发和加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必将对脑梗死的防治、控制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