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教育理念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关键之一是兴趣的培养。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培养,这种学习理念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应努力创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学好、用好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科学兴趣培养科学实验教学软件近年来国内外科学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科学学习兴趣进行大量理论论述大多从科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出发,引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阐述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
但此类研究有两点不足:一是理论与方法过于抽象空洞,从而从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指导教学实践的意义;二是多是经验性的,经验性虽然克服了空洞、抽象性,但又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也许经验只适合某一区域某一层次的学生),研究成果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
笔者从理论出发,结合心理学特点及大量实践教学,力图克服以上两点局限性,对初中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组织方式一般实验到趣味实验的转变初中学生年龄小,正处在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抽象思维主要由经验而得,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大。为此,必须变一般实验为趣味实验,寓实验以乐趣。
即通过趣味实验首先使学生形成直观上的兴趣,并在实验中产生疑问,引起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要善于利用其好奇心、求知欲,将其与教学目的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目的。使学生不再觉得学习科学简单枯燥,更重要地是适应了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从演示实验到探究实验的转变进入九年级以后,学生的独立性获得较大的发展,他们喜欢与老师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一般不希望教师与家长对自己过多地干涉,注重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成人感"增强,并且喜欢活动,更喜欢自己组织活动。
探究性实验能更好地适应中学生的这些学习特点,同时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策略的由重结论向重过程的转变,即重在体验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在演示测量物体的密度实验时,质量可以直接测量,关键是体积的测量需要探究。教师拿出一个长方形铁块时,学生们都抢先回答:用刻度尺测量长、宽、高,就可以计算出体积了。接着当教师拿出一块不规则的铁矿石时,同学们鸦雀无声了。这时同学们都在苦思冥想,都想第一个说出答案,以满足其"成就感"。
从学到"玩"的转变初中学生大都进入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情绪波动、意志力减退等现象。但是,哪怕是小学生在玩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也能持续较长时间,且情绪状态良好。
抓好这一特点,前辈们提出"从学中玩,在玩中学"的思想工作,这对于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在讲授"大气压强"时,可以让学生"玩"。将课本中的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一般实验--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盖住倒置过来时,水不会流出来。将此实验改装成用针扎许多小孔的纸片盖住,重做实验,让每一个学生尽情的玩吧。再如,纸锅烧水、瓶吞鸡蛋、气球提杯、细线割冰、浮水硬币等。
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科学的求知欲更强了,兴趣更浓了,也达到了"玩物益智"的目的。
从课堂组织方式到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组织方式的转型根据教育心理的理论我们知道,初中学生的独立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一般不希望教师与家长对自己有过多的干涉,并且此时学生的控制能力增强,情绪、情感也趋于平稳,思想变得活跃,观察力接近成人水平,思维活动已经具有抽象概括的能力。
因此,应大胆放学生到课外,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也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即开展课外小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制作兴趣。而制作的前提是必须熟练掌握科学知识,这样,便可以间接地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学完透镜以后可组织学生课外研究照相机原理,甚至开办摄影技术学习班;学完速度以后,可给出学生课题:探究路上测速器的原理;学完发电机、电动机,可举办自制发电机大赛,也可让学生们亲手制作电动车模型等。这样的话,学生怎能不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怎能不将精力投入到科学学习中来呢?
研究教学内容1.从理论型到实用型的转变新课程中指出,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符合人类需要和新奇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些知识回归生活以后,学生会产生共鸣,符合学生需要;有些知识与学生原来的经验产生矛盾,相对来讲比较新奇,也很易引起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从生理角度来讲,兴趣是学习的内部驱动力,这就好比汽车上的马达一样,功率越大,跑得越快。最好的办法是:首先使学生感到科学价值对自己今后生活的实用价值-即有用。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知识回归生活"的理念,即体现科学知识的"有用性"。
从一般传统逻辑性知识到逻辑性、趣味性与史学知识的转型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很多趣味性很强的故事,如"曹冲称象""哥伦布竖鸡蛋""阿基米德称王冠""平面镜击退侵略军"等等。
这不仅体现了其趣味性,且体了"有用性"。然而若穿插一些"科学大发现"故事,又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富兰克林在研究雷电被电击的故事,让学生更多地体会"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再如,奥斯特在无意当中,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从面为以后电动机发现奠定基础。这无疑又教导了学生们科学是严谨的,伟大的发现有时是在微小的细节中的,让学生们注意细节,注意观察,自己也有可能成为像奥斯特一样的大科学家等等。
教师语言从平淡无奇到风趣幽默的转变调查发现,学生学不好的原因大都怪罪于老师教得不好。其实原因并非完全是老师教得不好,而是不合他们的胃口或他们不喜欢老师而已。
幽默是一门艺术,教学则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与幽默,教师语言应该体现哲理性的幽默。一个幽默的人总是能博得绝大多数人的喜欢。
这对于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知识,这无疑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师知识从"渊博"到"无知"的转型初中阶段学生的"成人感"不断突出,自尊心大大加强,更渴望教师和家长的尊重和理解。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总以权威者自居,学生总以为教师是"万能"的。试想一下,若对某些知识老师装作不知道,那会是什么状况?教师站在同龄人的角度,适当予以评价,有时甚至赞不绝口:
"你们是怎么想到的?棒极了!"真真切切,学生的自尊、自信、满足感、成就感一下子全有了,这就产生了"爱屋及乌"的效应,不喜欢科学这门课也不可能了。
总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我们可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科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便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文发表,一定要选择评职要求的符合的期刊,如行业,级别等,以免做无用功!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