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课堂教学
新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习爱好的培养和创造精神的鼓励。那么营造一种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宽松自由、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应该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一个极重要条件。而这恰恰又是我长期教学实践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和寻求目标。为此,近年来我一直很重视在做这方面的探索。觉得课堂氛围的问题,不是仅仅着眼于课堂上采取一些措施,多搞几个活动就能解决的。它涉及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众多环节。需要对新教学理念的深入理解,并在教师自身的见解上发生根本的转变。在此,就以下几点谈点领会。
一、呼吸新鲜空气,让老师走出迷茫,认清目标
我在读书实习的时候,看到很多农村学校的音乐课是由别的学科的老师兼任,课堂上多数也只是教唱一些流行歌曲。因此,学生会唱的歌曲倒是不少。时髦的曲子在校园里传播也很快。看起来很时尚,但是学生既不识谱,歌曲也唱不正确。爱情歌曲泛滥,有些主题严肃的歌曲被学生唱得嘻皮笑脸。音乐的基本知识更是掌握得极差。这种状况令我很不满意,以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确有改革的必要。因此,当我自己成为了一名音乐教师之后,在开头的几年里,曾在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作了很多的努力。比方用划拍的办法唱准附点音符的节奏,用闭住嘴吸一口气的办法教会他们唱出休止符。在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就开始尝试着进行视唱教学,以提高对音准、节奏等的认识和记忆等等。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但我渐渐觉得它好像与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并不一致。这样做,需要学生高度的集中注意,学得就比较累,好像不太符合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尤其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后来学校推广电化教学,随着电脑的普及,我又热衷于多媒体教学的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一批多媒体软件。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氛围也很活跃。但过了一段时间,又朦朦胧肱的觉得很多地方过于强调了形式上的活跃而含糊或偏离了对目标的寻求。但是目标是什么?心中一直不甚清楚。一系列教改的尝试虽然热热闹闹,却并未真正的深入进去,抓不到本质的要害。那么,对于教学改革,我们到底要改掉些什么,捉住些什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觉得这是每一位身在教改第一线上拼搏的教师们必须弄清楚的,不然教改一定会迷失方向。只能是瞎摸、是徘徊。难怪有一些教师会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的局面。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善于及时地汲取今世最新教育科研的成果,掌握最新教育理念。不停自我更新教育见解。同时还必须养成常常用最新教育理念来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复对照的良好习惯。
二、教师要从可敬的老师变成可亲的朋友,让学生放松情绪
“师之道,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训。长期以来,教师也总是用这种“布道式”的方法教授着知识。我们从小就知道,上课的时候应该要安分守己的“凝听”老师的讲课。当了老师以后,承袭的也是“我来教,你来听”的那一套教学模式。丝毫也不敢忘记自己的“主导”地位。平时在学生面前总觉得应该保持一份老师的“尊严”;对于学生提出的“怪”问题,一般都要掩饰自己的“无知”。老师总是饰演着“永久正确”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学的过程是小心翼翼地被控制在事先设定的思路中进行的。为了顺利的完成教学进度、达到教学目标,还会对学生的行为提出很多的规范和要求。这样课堂的纪律一般是可以确保秩序井然、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了。当时倒也并不觉得这样做限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压抑了课堂的氛围。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觉察到了从根本上讲,正是由于老师总是站在高高在上的这样一种权威地位,随处地方学生只能“听从”老师的辅导,才种下了师生隔阂的种子。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老师也已经知道在无比的尊敬中保留着一份戒备的心理。对于老师,学生总是宁肯“敬而远之”也不敢太过亲密无间。实在,隔阂不但存在于师生之间,即使在学生中,也被无形的分出了条理。那些学习有一定困难,跟不上队的学生,不但绝无可能享受到教师投来赞同的一瞥,却常常要与同学们的嘲笑为伴。在他们的心里会常常感受到一种压力。他们需要小心谨慎的包管自己不再“出丑”。因而总是畏畏缩缩,不大合群。在课堂上也不敢大声答复老师的提问。而思维敏捷的学生,多数也仅仅表现在与老师的配合默契,“演”好了每一堂课。由于老师不敢突破事先设定的思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常常受到限定。课堂的氛围也就不可能真正的活跃起来。
新课程改革的课本体系首先从根本上改变了老师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上讲个不休的状况。比方低年级的音乐课,都是在“听听”、“唱唱”、“玩玩”、“创创”中轻松愉快的进行的。在大多数的课堂上做到带着同学们用心的体验着音乐的情感;根据不同的音乐,会自发的表演出各种不同的动作,或组织进行各种游戏。在这些活动中师生之间已无拘束。没有一个人会置身局外,人人都沉醉在特定的情景中,忘情的表现着自己。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中,课堂已不再是老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老师需要费心的地方是在上课前精心的设计、组织课堂上的活动。到了课堂上,教师也只是活动中的平凡一员,只是一群小朋友中的一个大朋友。在师生的来往、互动中,老师只是起着引导游戏正常进行,让学生从游戏中得到收获的作用。
但是,我觉得这个转变黑白同小可的。由于这种转变并不但仅是在形式上用活动与游戏取代了教学。它需要老师从根本上放弃自己权威性的“
主导”地位。从“辅导”、“监督”的角色转变成为活动和游戏中的“合作搭档”,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服务。整个的教学过程也完全摆脱了强制与被动的枷锁,从而创造出了一个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三、走出严谨的音乐理论和机械的技巧训练,让音乐课“活”起来
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粮食,它能够给人以愉悦的享受,可以放松情绪、调剂精神。但是传统的音乐教育过于片面的强调了音乐知识的教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音乐课变得非常的机械、枯燥、令人生厌。比方,不少学习器乐的学生,在被迫完成了最高级别的考试以后,竟会发誓终身不再与乐器为伴,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这是传统音乐教育的惨败!实在,作为美育重要途径的音乐基础教育,它的特征在于情感审美。尤其对于中小学而言,音乐艺术,主要的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的音乐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方法应该是“以情动人,以美育人”。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赖灌输。传统的音乐教育必须改革。虽然,既要学习音乐,基本的乐理和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它们与对音乐的审美体验相比,两者不能本末倒置。学习基本的乐理和技巧应该是为了更好的体验音乐的内涵,不能喧宾夺主。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在对刚开始学习音乐就要面对听辨音高和识谱两大难题的中学一年级设计了一套新的教案。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身边可以找到的任何东西模拟出各种声音。让他们在尚未涉及音高、节奏、音色等概念的前提下,已开始感受了各种不同声音的区别。在自身体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再带着他们故意识的开展听辨音高的活动。游戏的难度也是循规蹈矩的,先认mi和sol两个音。涉及的只是五线谱上的两条线。巩固以后再认识do和re,并引出下加一线和间上的音。有了一定基础,比较纯熟之后再加fa、la、si三个音,完成对五线谱的认识。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应该在爱好盎然的活动中进行。而且把听觉形象、视觉形象和形体动作都调动起来,通过各种感官的综合影响以加强他们对音高的认识和感觉,并固定到线谱符号上把它记着。当学生听到钢琴发出某个音后,他们会立刻唱出这个音,并能用蹲下、站起等不同高度的姿势及双手侧平举和在头顶或胸前抱成圈等动作分别表示出这个音的高度及它在线谱中的位置。老师再把这种位置刻画到黑板上的线谱中。一般来说,通过一节课的游戏,差错率就可以降到靠近零。由于这些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停得到运用,因而巩固率也是不必担忧的。教学很快突破了听辨音高和识谱这两个难点。原因是艰涩难懂的理论是通过愉快的游戏活动,不知不觉中融入进来,在潜移默化中被接受的。这使我认识到了课堂上引进活动和游戏这种形式,并不是仅仅为了调整情绪、活跃氛围而采取的帮助手段
。对于一种教学活动,我们不应该仅仅注重它的结果,更应该存眷它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重要。我们应该让每个学生带浓郁的爱好走进音乐课堂、带着愉悦的体验离开音乐课堂。四、用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去捉住学生的“心”,让音乐课“活而不乱”
我很欣赏“爱好与喜好是最好的老师”这句爱因斯坦的名言。也一直在寻求着课堂教学环境的生动氛围。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于怎样才华摆脱“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两难局面。尤其是课程改革以后的新课本,活动与游戏更多,我的担心也就越大。实践中经历了很多的成功与失败之后,认识到了任何主题的游戏与活动都必须有一个“灵魂”去统帅它。课堂上的活动假如失去了“灵魂”,一定会变成一盘散沙,不可收拾。音乐课的灵魂就是围绕着主题的对音乐的审美体验。通过凝听,唤起情感,引发想象与联想。从静态的感受到动态的外化,学生在再现音乐形象的各种律动和即兴创作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他们对音乐的体验和感悟。学生的“好动”往往是他们内心情感不加修饰的自然而直接的流露。作为音乐老师,不但不应怕它,倒是应该珍爱它。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想深深地沉进到音乐的主题中去,做到内心的感受与外部的行动和谐统一。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创造。让学生全身心的、积极主动的投入音乐活动。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交融,与音乐互动,使学生的体验不停升华。在这样的音乐课上,只管全体师生都可以“玩”得忘乎所以,但绝不会脱离主题,失去控制。
五、善于从偶然的意外事件中发现思想的火花,让老师把课堂驾驭得更机动
课堂上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只管备课时一般都进行过周到的思考,但是,教学中总还是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意外的突发事件往往令人措手不及,打乱了团体的思路,使教学过程无法正常进行下去。所以,老师一般都害怕这类事情发生。面对这种情况也就只能靠老师驾驭课堂的调控本领了。然而,这种本领又是在长期的工作中沉积起来的,非一朝一夕所能练就。不过有一点非常重要:要上课,虽然必须事先认真的备课,要备课本、备学生、备思路,从各方面作周到的思考。因而,老师一般都非常珍爱自己的教案。但是,到了课堂上却又千万不能囿于教案,僵硬、机械的被教案束缚了自己,禁锢了学生。应该承认学生的思维方法与老师有着很大的差异。当学生碰到困难时,老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态度上,换一种方法思考问题。课堂上冒出来的某些啼笑皆非的问题和行为举止,也并非都是学生浅薄无知的反映。有些时候倒是学生思想火花的闪跃。对此,我们不能够对它们简单的付之一笑,也不应该因担心原设计的教学思路被打乱
而回避,更不能粗暴的用一盆冷水将它浇灭。我听过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原意是欣赏分析一段课文的景物描写。有个学生忽然嘀咕了一句“古画配古诗,那才故意境”。对于这个小小的插曲,老师不是把它当成妨碍教学筹划正常进行的障碍而避开,倒是把它当成一个闪亮的契机立刻抓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请了一个学生根据文章的意境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又引导全班对着画面集体创作了一首新诗,同学们的诗兴大发,课后还在意犹未尽的探究,吟诵。听说还在班上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掀起了一股小小的文学风。这件事情是由一个同学的随口之言引起的。它使课堂上教学的走向“偏离”了原先的目标,但老师引导得法,拐弯抹角,却激活了同学们的积极思维,无疑越发有利于学生团体语文水平的提高。这位老师的做法使我认识到认真备课是必须的,但教案只是一个粗线条的教学思路和导向,不能把它看成生硬的教条。对于课堂上发生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老师都应细致去解读它,从而作出相应公道的反应。老师应该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驾驭课堂的本领。
六、重视信息反馈,加强反思,让音乐课的质量不停得到提拔
对于一个青年教师,应该说学海无涯,攀登也是永无止境的。在我们的头脑中,陈旧的见解需要清扫,新的理论又层出不穷,需要我们不失时机的去学习、去吸收;在我们的身旁又有着那么多同舟共济的朋友在和我们一起努力实践。他们创造出了丰富的经验,给了我们以借鉴,我们应该虚心地去学习。这些都是不问可知的。但是,我觉得更应该强调的一点是“路应该在自己的脚下延伸”。我们可不能忽略了去总结、认识自己一步一步艰巨的闯过来的路,去细致的审视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踩出来的每下个脚印。这里面包罗着失败的酸楚、成功的喜悦和今后腾飞的基础。也切不可忘却了与我们朝夕相处,共同战斗的,不时给我们添加着麻烦,又时时让我们挂念不停的学生。可以说每一点滴的经验,每一个细微的成功和进步都是由老师和同学共同创造出来的。因此,第一,与课前的备课同等重要的是不能忽视课后的回顾小结。通过小结可以检查预期的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哪些做法是成功的,应该予以总结,从理论的高度提高对它的认识;哪些做法应该作进一步有目标的实验探索等等。第二,在课内课外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反应。特别是在偶然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反应。有时它仅仅是一个疑惑的眼神,有时又可能表现为在不经意中说出来的一句话,有时一个正面表述的信息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出它的意义。对于每一个进度,每上完一个班以后都必须回头小结一次。音乐教师往往上很多平行班,因此前面班上发生的问题,到了后面的几个班,一般都可以得到改进,这样做效果很好。我觉得反思自己的工作,难度主要在
“深度”上。要有相称的深度,就必须要有非常虚心的态度和随处做有心人的敬业精神。总之,我觉得重视反思自己的工作是不停改进教学,提高音乐课质量的根本条件。本站的论文范文数量很多,可参考使用,所以希望大家多做研究了解,以便在职称的道路快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