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思索范文
在文化研究的历史中,马克思首次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阐明了文化的起源、本质、功能以及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的先河。近年来,随着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路径。
一、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的现状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双重诉求的推动下,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并呈现出了文本研究与现实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互交织,体现出理论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扎实推进。
1、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要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必须首先要还原他们对文化概念使用的语境。黄力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考察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使用文化概念的,如马克思在《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中使用了狭义文化概念,分别指知识和精神生产的产品;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资本论》中的“文化初期”、《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里的文化是从一定社会阶段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上来界定的,是广义的文化概念。[1]27王仲士则认为马克思的文化概念主要是广义文化概念,指的是“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是以人化为基础的,以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为实质的,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因素。”[2]另外,学界还试图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的主要框架进行了勾勒。黄力之等以《巴黎手稿》和《共产党宣言》为主要文本依据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认为《巴黎手稿》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阐述了文化研究的价值取向—共产主义;[1]46《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文化逻辑进行了严厉的批判。[1]59何萍则认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生命的文化哲学阐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表达的是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历史主义原则;晚年《民族学笔记》及有关书信,表达的是马克思关于文化发展规律的思想;三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文化观的思想。[3]
2、列宁的文化观和文化建设理论。列宁的文化观和文化建设理论是列宁在探索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其理论核心就是如何通过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学界对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遗产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在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苏维埃俄国,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具有迫切性。第一,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必须加强文化建设。第二,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有利于合作社的建设。第三,通过文化建设提高机关工作者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改善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4]还有学者对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研究。如李爱华认为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的思想反映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对当前我国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5]
3、关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研究。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结果。对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学者们普遍持肯定态度,认为毛泽东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明确地把社会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把文化作为与政治、经济相并列的独立领域,并在洞悉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的基础上,清晰地阐发了文化的本质与内涵,突出了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坚实理论基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向。[6]对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内涵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指导思想是共产主义思想、特点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大家也基本能够达成共识。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不断拓展。英国学者佩里•安德森指出,和马克思从哲学走向政治和经济学相反,西方马克思主义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传统,“它注意的焦点是文化。在文化本身的领域内,耗费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智力和才华的,首先是艺术。”[7]97研究范式的转换使得它在对文化的研究和批判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衣俊卿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定位为一种深层的文化革命和文化批判理论。在《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一书中,他从宏观上建构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主题,即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现代性格结构批判、现代国家批判。[8]73在另一本专著《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中,又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进行了宏观的梳理,对南斯拉夫实践派、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波兰新马克思主义、捷克新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批判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关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较为全面的述评。[9]陈胜云则总结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两个转向,即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再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再到伯明翰学派的文化微观政治学研究。[10]王雨辰在分析这种转向的特点后进一步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转向的理论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文化根源。[11]
2、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文化理论的微观个案研究。理论的生命力必须借助思想的主体得以延续和发展。正是思想家们各具特色和风格的理论表述,使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成为二十世纪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因此,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微观个案研究也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在微观研究方面,学界除了对以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以霍克海默尔、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等人为核心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进行文化解析和思想重构之外,吉登斯、拉克劳、墨菲、德里达等位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也开始走入学界的视野并日益受到关注,相关的论文和专著也不断涌现。通过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和层次对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和重要流派的文化批判理论的跟踪研究,学界已经超越了用传统哲学教科书的理解框架去剪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段,而开始从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深层状态去挖掘它的理论本性和价值取向,并把它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之间进行比较研究,这种对话研究的开展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沟通和对话,扩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向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异常活跃。
1、先进文化的评价标准问题。先进文化的评价标准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得以开展的逻辑前提,其潜含着两层逻辑:一是文化之间有没有评价先进和落后的标准;二是如果存在这种标准,那么它是什么?在关于先进文化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先进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动态的和发展的,它有一个客观的判断标准。但是对于这个评价标准是什么,则有不同观点。李毅认为,应以文化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来判断文化是否先进。[12]刘建军提出了五条标准,即是否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否符合人类文明演进的客观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是否体现了文化自身价值,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3]沈壮海认为,可以把文化性先进性的评价标准概括历史尺度、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14]
2、文化全球化问题。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正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文化能否像经济一样,形成文化全球化,还存在很大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的一体化和同质化(普遍主义的)。其立论根据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共通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文化的本质具有普遍性,并且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绝对优势,使得资本主义文化具备了一统天下的能力,特别是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将导致美国的象征和通俗文化在全球传播。如韦幼苏认为,全球化是一个总的趋势,是一个总的历史进程,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都是这个历史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15]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多元化(特殊主义的)。其立论根据是:文化是文化主体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生存智慧,具有其他文化不能替代的功能,因此文化在价值上没有优劣之分,多元文化的发展始终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如汤一介认为,经济可以全球化,科技可以一体化,但文化不可能单一化,从长远看,文化仍然必须共存。[16]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学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唯物史观视角、社会学视角、社会主义学视角、比较政党研究视角、哲学价值论等多重视角。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讨论的逐步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开始进入学界关注的视域,并迅速地跃迁为最有争议的焦点问题。李德顺认为,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公平或平等。[17]李忠杰提出,要把发展、富裕、民主、文明、公平、正义、友爱、互助、安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来研究。[18]吴向东提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是由新集体主义、人民功利主义、自由—民主主义、实践理性主义所构成的完整价值体系。[19]侯惠勤认为,人民至上、劳动优先、共同富裕、事实平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20]
(四)对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进行学理上的持续探索。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建设既包括文化,又需要从文化的角度予以阐释。这就使得从学理上完成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建构成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1、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建构是否可能?哲学就是追求对事物第一因的认识,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可能性的追问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建构的必要理论前提了。对于这一问题,学界普遍持肯定态度,大多数学者认为尽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明确的关于文化的表述,但是确实存在着一个文化理论。如郁建兴认为,马克思把劳动主要地看作生命活动和主体的对象化,看作一种人类活动的基本理论或社会生活本体论的组成部分,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概念得以确立的基石。马克思逝世之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理论和文化建设的理论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虚假需求、工具理性和日益衰落的个体性等概念为基础的批判,都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资源。据此,作者认为重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可能的。[21]黄力之也提出了类似观点,他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的确没有一种历史观意义上的文化哲学,只有唯物史观对文化的哲学解读,这种解读在当代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整体性改变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基础上得以重构是有可能的。[1]255
2、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如何可能?郁建兴认为,发现、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必须要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最重要的经验建构和重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而不能满足于只是一味地从原著中辨认与寻找。[21]黄力之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进行整合的路径应该是:用马克思手稿中的思想来揭示文化的人化本质,并从人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来确立文化的价值引导意义;用马克思1859年序言中的思想来解答文化演进和嬗变的根本原因,再用恩格斯晚年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能动性的思想来揭示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1]252张华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建构模式可以遵循马克思经济学体系建构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方式;他认为从理论的抽象走向实践的具体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逻辑框架。[22]
3、何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张华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就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的推进过程,表现为基本范畴的逐步展开。这就是:文化存在———文化关系———文化发展———文化建设,包括文化的本质与内涵、文化的特性、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22]赵剑英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入手,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他认为,文化生产力既是一种硬实力,又是一种软实力,还是一种创新力;对当代文化这一特质的崭新认识,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23]徐敦凯从哲学的视角尝试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进行体系建构,认为中国化、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应该包括三方面: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文化本质观、建立在文明主体思想基础上的文化主体观以及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文化政策。[24]
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诚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指引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相比,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研究还略显薄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源和流的关系。只有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理论的内涵、框架和理论旨趣才能够正本清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并不是直接地存在于那里的非历史性的存在,而是深藏于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只有认真阅读、悉心梳理他们的经典著作,才能从中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历史发展和逻辑展开。然而目前这一研究还不容乐观,特别是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文化理论的文本研究和思想梳理还较缺乏。诚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理论,相反他们甚至反对过多地研究文化问题,反对当时流行的历史叙事模式———文化史观,批评“旧的、还没有被排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在它那里只是被当作‘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顺便提到过。”[25]29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他们无疑开辟了文化问题研究的新视域。只有对马克思恩格斯原生态的文化理论进行批判性理论解读,才能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确立规范性的基础。
(二)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缺乏历史的系统的整体的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了文化的起源、实质、结构、功能等,反映了文化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一个系统的知识谱系,在民族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形态、不同侧重的理论样态,如列宁的文化理论是列宁在探索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基于各自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西方现代性发展现状而进行的理论批判和反思;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些理论样态都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不同阶段、不同国度的具体成果。这些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样态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论的抽象走向实践的具体过程,是一个包含着诸多科学范畴并承载着这些范畴不断展开的严密的思想体系。然而,在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中,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各个具体形态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的研究成果比较多,而从整体的、历史的、系统的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在逻辑和丰富内涵的成果还不多见,因而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碎片化现象,这不能不说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中的一大遗憾和不足。
(三)对西方文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相关性研究还有待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既继承了西方文化哲学的传统,也对当代西方的文化研究产生了继发性的学理影响。如作为西方文化哲学和历史哲学创始人的维科对“人类形而上学是否可能”的思考与马克思文化理念的最终确立有着很强的关联性。正如有学者所提到的,“马克思哲学与维科哲学之间存在的是一种比历史哲学更深层的文化哲学的联系”[3];再如赫尔德关于“历史即人类的文化史”的观点对马克思文化发展规律的启发、康德的主体性哲学对马克思关于文化本质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确认等,这些前马克思时期的思想家与马克思文化观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们或多或少地在马克思文化理念的形成和确立过程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深入挖掘这种相关性对于我们在人类生存的历史境遇中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独特性、合理定位马克思文化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总体来说目前这种相关性研究成果还较缺乏。
友情说明:评职称要发论文,写论文太麻烦了,发表论文更麻烦,不过,还是要先了解下职称相关的讯息吧。看看下边的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