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电影是无声的,这我们都知道。
卓别林曾一度反对过有声电影。但是,想象一下一群人默不做声盯着同样沉默的电影画面是多么尴尬的事。于是,在电影院里出现了钢琴手,为电影即兴配上音乐。这种局面在 1927 年结束了。在这之前,光电管被发明出来,它能够把声波换成电磁波记录在电影胶片上,放映时再还原成声波。于是,电影公司迅速利用了这项发明,1927 年,第一部有声电影问世了。
就像孩子有了心爱的玩具,就会一刻不停的留它在身边,就像人一旦有了漂亮衣服,决不会只在家里穿着。电影刚一有了声音就有一大批歌舞片涌现出来。从此,音乐真正成为电影不可缺少了一部分。事实上,有那么一部分电影歌曲及音乐,反而比它依附的电影更广为流传。有些电影音乐需要依附催生它的电影而存在,有的电影音乐却恰恰相反,它是为某部电影而生,但最终它却脱离了电影而独立存在,不需要任何故事为它做诠释,也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注解使它显得更深刻一些,它自身的戏剧性已经使它得到完成,它所具有的完美程度大于一部电影可能给它的。于是,它获得自由,独立以及长久的生命力。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电影音乐发展情况类似,电影音乐也是伴随着电影一道在中国出现,并开始了它的萌芽与初创时期,即从1905 年至 1949 年这一时期。
电影在中国最初的形态是默片形式的戏曲片,即用摄影机将舞台上的戏曲表演记录下来。由京剧名角谭鑫培主演的
拍摄于 1905 年,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
只拍摄了京剧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1930 年,上海电通公司联合唱片公司尝试用蜡盘记录的做法为电影配乐,因为速度不一致而导致效果不佳。
后又从国外购置了有声电影全套机器,从而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此后,有声片在中国逐渐兴起,而最先进入电影的声音元素就是音乐,随后是音效,最后才是人物独白。
抗战时期,爱国的音乐家们纷纷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歌咏运动当中。以聂耳为代表的左翼歌曲创作者们将歌曲这种创作手段运用到电影当中,一方面为歌曲在电影中的使用做了成功的尝试,另一方面也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中国香港电影:
著名导演王家卫2000年拍摄的影片中的主题音乐就有象征性符号作用。
这部影片用了一个贯穿全片的音乐。这段有小提琴演奏、三拍子具有异国风味的旋律猛一听,会感觉非常突兀。所谓突兀是指第一次出现时,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感觉,你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音乐上,再转回来,发现画面中人物的动作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成配合音乐节奏的慢动作。接下来仿佛是音乐“强迫”人们去品位这样的声画效果,我们会随着音乐进入一种悠缓抒情、富于感情而又带点儿慵懒的情调中。这一情调可以使有心人立刻感受到整部电影所营造的那份无法解释的缠绕着许多无形挑衅的欲望,以及充盈在心头的诉说不清的温情。就是这样的一段旋律,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把它所负载的这种无法说清的、覆盖整个影片的情调突出强调了出来。
这段旋律在影片中以原形的状态出现了9 次,基本上总是在男女主人公相遇的时候出现。音乐象征的那种如上所说的模糊而复杂的情调,在每一次出现时都以其所固有的象征为情节增添了某种内在的含义。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随着音乐出现次数的增加,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音乐又参与到剧情的表现之中,发挥出音乐的象征性和表现性作用。
正是这种非常普通的没有什么值得渲染的画面情节,加上人物动作随着音乐的节奏升格放缓,愈显得突出而引人注目。音乐在这里实际上是在自说自话,先声把这个故事所蕴涵的情调展示出来。
小编提示,此条信息值得各位公考朋友参考,所以希望朋友们多了解关注,在职考的千军万马中杀出自己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