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专家观察,这样的理论和现象都是值得各位作者朋友深思学习的,所以希望大家多做研究学习,争取总结出更多更好的经验!
1 流行情况该病以散发为主, 具有同窝易发倾向, 但极少全窝感染发病。发病日龄集中在断奶后, 4 月龄以上猪发病很少, 哺乳仔猪仅见个别发生。
2 临床症状发病较急者, 迅速出现站立困难、瘫痪、四肢抽搐、眼球上翻、流涎、流涕等症状。发病较慢者,初 期 可 见 精 神 不 振 、喜卧、食欲停止、易惊等症状, 这时体温一般都上升至 40℃以上。随病情发展, 出现稍受刺激即尖叫、倒地抽搐, 但呈间歇状。后期则瘫痪、昏迷、持续地四肢抽搐、流涎至死亡。
3 病理变化急性死亡的仔猪, 脊髓液中有大量双球状排列菌和炎性细胞。脑、脑膜渗出液中也可查到较多的双球状排列菌和白细胞。另有部分猪呈败血症变化, 除脊髓液、脑膜与上述相同外, 尚可见肺炎、肺脏水肿; 肝脏肿大、变脆; 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 皮下出血。
4 实验室检验一般病例均可从脊髓液、脑膜下分离到细菌, 而肝脏、脾脏、心血等分离率较低, 特别是注射过青霉素的猪, 有时培养不出细菌。菌体呈椭圆形, 大部分呈双球状, 极少见到 3~5个短链。在含血清的胰脏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不含血清也可生长, 但生长较差。培养 18 小时后可见针尖大的圆形透明菌落, 继续培养, 菌落增大到 1 毫米左右, 并呈半透明状。菌落在白炽灯下以一定角度照射, 可见有淡蓝色的荧光。该菌在兔血培养基上不溶血, 革兰氏阳性极易染成阴性, 并由于菌体细小, 椭圆形, 易误认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但该菌可在一些特殊的培养基上生长, 作为鉴别。该菌可发酵葡萄糖、七叶苷、果糖、蕈糖、棉实糖、蔗糖、乳糖、水杨素。不发酵阿拉伯糖、甘露醇、山梨醇、鼠李糖、木糖、淀粉。其他加硫化氢、M.R.、V- P、靛基质、美蓝还原、枸橼酸利用、硝酸盐还原皆为阴性。氨基酸脱羧实验精氨酸阳性, 乌氨酸、赖氨酸为阴性。根据以上生化反应, 认为该菌属链球菌。但因条件限制, 未能定型。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验, 确诊猪神经型链球菌病。
5 治疗与预防发病初期, 使用大剂量青霉素( 160 万单位) 肌肉注射收到较好的疗效; 晚期治疗效果不佳。根据药敏试验, 以羧苄青霉素抑菌效力最好, 其次是头孢菌素类。结合临床使用情况看, 青霉素 G 是一种疗效较好的药品。其他如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红霉素、林可霉素等也有较好的疗效。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抑菌效力较差。在使用大剂量抗菌药物时, 加注葡萄糖盐水、维生素类、氯丙嗪等辅助药, 可对病状控制和恢复有较好的作用。
该病虽属散发, 治疗效果也尚可。我们使用猪链球菌菌苗( 广东省生物药品厂生产, 批号 9603) 进行预防, 但在两种菌生化对比上发现差异较大。疫苗菌在兔血胰脏培养基上可产生 β 溶血, 而分离菌不出现溶血。根据生化反应, 我们认为菌苗菌更接近于兽疫链球菌, 而分离菌接近于 D 群链球菌。
因为菌株有一定的差异, 我们在某猪场对断奶仔猪按常规方法接种链球菌菌苗后 15 天, 选 2 头免疫猪, 另选 2 头非免疫猪对照, 进行保护试验。血清胰培养基接种分离菌后, 37℃下培养 18 小时, 每头静脉注射 1 毫升, 含菌量约 2.3 亿 / 毫升。接种后 6小时, 4 头猪均发病, 体温升至 40℃, 症状与自然发病猪相似。其中未免疫猪 745 号 22 小时后死亡。另1 头非免疫猪 748 号 45 小时后死亡。死后在脊髓液中分离到原菌。免疫猪与自然发病猪比较, 神经症状较轻, 多发性关节炎症状比较明显, 表现为跛行和患肢不敢落地。并且随着不同关节出现炎症和消退, 体温也呈现波动。7 天后, 逐渐恢复正常。根据结果表明, 尽管菌株生化差异较大, 仍有一定的免疫力。在实际使用中, 注过菌苗的猪仍有发病和死亡, 但发病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