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阴式手术各术式优缺点及与子宫大小的关系。方法:分析非脱垂子宫良性病变阴式手术339例,包括全子宫切除269例(TVH组),次全子宫切除39例(阴次切组),肌瘤剔除31例(阴剔瘤组),与同期腹式全子宫切除112例(TAH组),从子宫大小、术式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TVH组与TAH组从总体上比较,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率方面均优于TAH组(P<0.01或P<0.05)。当按子宫大小分组对比,子宫大小在12孕周以下时,TVH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均优于TAH组(P<0.01),但当子宫增大至12~14孕周时,TVH组即失去了上述优势(P>0.05);②阴次切组和阴剔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方面均劣于TVH组(P<0.01或 P<0.05)。结论:大于12孕周的大子宫阴式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已无须质疑,但随着子宫增大,TVH相对于TAH的优势逐渐减弱,当子宫>12孕周时这种优势已不明显;保留宫颈或子宫的阴式手术难度较大。因此,在切除较大子宫及保留宫颈或子宫的手术术式选择上,应权衡利弊,慎重推敲选择术式。
关键词:子宫切除术;阴道式
随着微创技术的深入,阴式子宫切除术的适应证不断被拓宽,其创伤小、肠道干扰少、术后疼痛轻、康复快、体表不留瘢痕等优点被更多的妇产科医师及患者所认同,但其手术野狭窄、暴露困难、操作不便的缺点亦不容忽视。现将2006年~2011年间成功施行的339例非脱垂子宫阴式手术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①2006年~2011年我院共施行非脱垂子宫阴式手术342例,3例中途转开腹手术,成功施行339例。包括子宫肌瘤249例,子宫腺肌症90例。年龄36~54岁,平均43.5岁,均为已婚经产妇。术前检查子宫,大小如6~8孕周73例,8~10孕周166例,10~12孕周76例,12~14孕周24例。其中阴式全子宫切除术(TVH)269例(简称阴全切组或TVH组,子宫大小6~14孕周),阴式次全子宫切除术39例(简称阴次切组,子宫大小6~13孕周),阴式肌瘤剔除术31例(简称阴剔瘤组,子宫大小6~13孕周)。术前均行相关检查排除恶性病变、盆腔严重粘连及急性生殖道炎性反应;②同期施行的经腹全子宫切术(TAH)112例(简称腹全切组或TAH组,子宫大小6~14孕周),包括子宫肌瘤82例,子宫腺肌症30例。年龄35~53岁,平均42.9岁,均为已婚经产妇。术前检查子宫,大小如6~8孕周28例,8~10孕周43例,10~12孕周27例,12~14孕周14例。术前亦行相关检查排除恶性病变及急性生殖道炎性反应。各组在年龄、产次、病种、子宫大小及构成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采用腰硬联合或全身麻醉,手术要点:子宫全切:①自膀胱沟水平环形切开宫颈阴道黏膜,分离膀胱宫颈间隙及宫颈直肠间隙达腹膜反折;②沿宫颈旁自下而上钳夹、切断、缝扎两侧子宫骶、主韧带;③于子宫前后腹膜反折处打开腹膜,丝线缝腹膜及阴道黏膜切缘作牵引并标记;④钳夹子宫动静脉及阔韧带组织,切断、缝扎;⑤自宫颈峡部切除宫颈,根据子宫大小、肌瘤位置,自子宫前方(或后方)翻出宫底。子宫较大者,自子宫前方或后方剥除肌瘤或切除部分宫体组织,或纵行切开宫体再翻出宫底;⑥暴露一侧宫角,钳夹、切断、缝扎输卵管、圆韧带、固有韧带。对侧同法;⑦查双侧附件无异常,残端无出血,可吸收线从两角向中间连续扣锁缝合阴道前后壁及前后腹膜。次切及肌瘤剥除:于膀胱沟水平切开宫颈前阴道黏膜(或后阴道黏膜),再做一纵形切口形成“⊥”形,分离膀胱宫颈间隙,打开腹膜反折,翻出宫底。如翻出困难,先剥除肌瘤或将宫底楔形切除缩小子宫体
职称评定要求要发表论文,论文发表要注意哪些事情。有哪些期刊可以选择,欢迎在本站查阅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也可以咨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