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一定要把论文修改完美,把错误降到最低,以免退稿。看看人家的论文为什么能发表呢!
中医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整套的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医药正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运用现代科技理论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发展传统中药,是研发我国现代中药、发展民族制药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中药加工生产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处理形式,提高有效成分的释放率,有利于增强中药药效,节约中药用量。药物粉碎作为中药前处理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更是中药制药工程的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操作单元。通过粉碎,可增加药物的表面积,促进药物的溶解与吸收,加速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浸出。超微粉碎技术是近 20 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是传统粉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超微粉碎技术以其自身的优点,在中药粉碎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该技术弥补了传统粉碎工艺的缺陷,使粉末的质感均匀性得到了改善,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加快对药物的吸收,增强药效,提高传统中药的临床应用能力,使中药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本文就此项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生产中的应用优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论述,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1 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生产中的应用优势
1. 1 提高有效组分的溶出率,增加中药材生物利用度中药材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是有效组分,有效组分的提取和分离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因素。在中药加工生产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处理形式,提高有效成分的释放率,有利于增强中药药效,节约中药的用量。超微粉碎技术的诞生,将使中药材中活性成分的提取率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对药材进行微粉处理后,一方面可使有效成分溶出阻力减小,另一方面,微细化的物料具有很强的表面吸附力、亲和力、分散性和溶解性,从而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溶出速度及溶出率。桂卉等探讨了超微粉碎对茯苓多糖溶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超微粉与常规细粉的溶出度参数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 P <0. 01) ,超微粉碎可提高茯苓药材中茯苓多糖的溶出量和溶出速度。李雅等以黄芪甲苷及总皂苷、黄芪多糖、浸膏得率为考察指标,考察超微粉碎技术对黄芪主要化学成分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芪经超微粉碎后水提物中黄芪甲苷为饮片的 1. 57 倍,总皂苷为饮片的 1. 62 倍,黄芪多糖为饮片的 1. 35 倍,浸膏得率为饮片的 1. 27 倍,明显提高黄芪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张启明等[3]对比考察了六味地黄细粉和超微细粉中熊果酸的含量和溶出特性,结果发现在相同测定条件下,超微细粉中熊果酸含量较细粉高出 44. 55% ,并且六味地黄丸经超微粉碎后,熊果酸释放速度及释放量均显著提高。蔡光先等[4]经试验研究后认为,人参、红参、西洋参、三七等含人参皂苷类药材经超微粉碎后人参皂苷的浸出量明显优于其传统饮片。以上文献证明,细胞级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中会明显提高提取率,特别是对于大分子成分提取率的提高更为明显。
1. 2 降低药材用量,提高药材利用率药材经超微粉碎后,有效成分的释放率有效提高,中药药效增强,用小于原处方的药量即可获得原处方的疗效。根据药材性质和粉碎程度的不同,一 将白芨超微粉与普通粉的抗溃疡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白芨超微粉的抗溃疡效果显著,超微粉碎后有助于提高白芨的药效,减少用药剂量。不同方法生产的附桂地黄丸药效学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剂量时,超微粉碎生产的附桂地黄丸药效作用更加显著。另外,一些药物经超微粉碎后可不再经过浸提、煎煮等处理,而直接用于制剂生产,这样既减少了生产环节中有效成分的损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材料,又可以减少服用量,因此超微粉碎技术尤宜于珍贵稀有中药的粉碎。例如珍珠、牛黄超微粉与普通粉相比较,粉体孔隙率增加,流动性增强,比表面积显著提高,从而使药物与机体亲和力变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加,药物的疗效大大提高,药材的使用量得到减少。范小兵等研制了一种西洋参超细粉末胶囊,其药物吸收率由原来的 6 % 提高到 10%,是一种较理想的西洋参中成药。此外,多数不经提取、以粉末入药的稀有、贵重药材,经超微粉碎后的粉体由于细度的增加,可改善口感,便于服用。
1. 3 利于保留生物活性成分,适用范围广在超微粉碎过程中,经控制可不产生过热现象,甚至可在低温状态下进行,并且粉碎速度快,有利于保留不耐高温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各种营养成分,从而提高药效。具有抗血栓、抗菌消炎、抗肿瘤、保肝、镇定神经系统作用的丹参酮ⅡA 对光和热不稳定,其损失的程度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延长而增加,因此钟宝春将丹参普通粉碎和超微粉碎后醇提丹参酮ⅡA 的提取率进行对比,结果超微粉中丹参酮 ⅡA 的提取率为 1. 012% ,较普通粉高 0. 116% 。由此可见,对药材进行超微粉碎处理,既提高了药材粉碎粒度,又不会造成有效成分的损失,超微粉碎技术无疑是一项经济、有效的粉碎方式。另外,鉴于多数药材含有芳香性、挥发性组分,往往这些组分是药材的有效成分,利用传统的粉碎技术粉碎时间长,产生过热现象,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挥发损失,尤其是当这些组分含量较少、甚至微量的时候,损失尤多,这就导致许多含挥发性组分的药材难于开发利用,而超微粉碎技术粉碎速度快,粉碎过程可不产生过热现象,甚至可以低温进行,因此尤其适用于含芳香性、挥发性成分药材的粉碎。
1. 4 提高卫生质量中药的粉碎在管理上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卫生要求。传统粉碎方法密封差,易产生污染,超微粉碎一般是在全封闭无粉尘系统中进行的,可有效地避免外界污染,改善工作环境,使产品微生物含量及灰尘得到有效的控制,符合药品生产的 GMP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要求。由于超微粉碎加工是纯物理过程,不会混入其他杂质,这也使得加工后的中药具有纯天然性,保证了原料成分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2 中药超微粉碎技术存在的问题超细粉碎技术引入中药领域,既丰富了传统炮制的内容,又为中药的生产和应用带来了新的活力。目前对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的研究多集中在提高有效组分溶出率、生物利用度以及增加药效方面,对中药微粉的毒理研究以及临床检测等方面较少。
2. 1 毒理学研究自古至今,传统中药因其具有确切的药理活性和低毒性,在临床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指出,大多数中药、天然药物的作用相对温和,毒性较低,但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大量的新技术、新理论运用到了中药、天然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中,因此,与传统的中药制剂相比,其物质基础可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改变可能使某些成分的含量得到提高,进而增强药理作用,同时毒性反应也可能明显增大。目前中药超微粉碎研究以单味中药研究为多,主要围绕是否增加溶出率、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药材用量、提高比表面积、增强药理作用等方面,对中药微粉的毒理研究较少。现如今针对某种特定疾病的药物的开发方法五花八门,但是如何在提高其疗效的同时减少其毒副作用却是新药开发的重要原则。观察马钱子常规粉体与其微粉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测定两者的半数致死量,发现微粉的粒径减小,可增加其在体内的吸收,但是微粉的毒性大于常规粉体。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在研究是否增强药效的同时,有必要考虑毒性问题。
2. 2 中药超微颗粒的临床研究目前,中药的超微粉碎的研究主要限于动物实验或体外溶出度试验,鲜有临床研究的报道。中药材经微粉化后,使 有 效 组 分 溶 出 率 提 高 的同时,毒性成分的溶出率也可能发生改变,甚至还可能改变中药的物质结构,使其性能发生变化,是否保持原来的有效成分,是否产生新的毒副作用等都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且中药超微粉碎后,临床使用剂量2011也可能发生变化。这都有待于中药临床的进一步研究。
2. 3 粉碎程度方面的研究中药品种繁多,且成分十分复杂,并不是所有的药物均适宜进行超细粉碎处理,也不是粉末越细越好。含芳香性、挥发性成分的药材,破壁率高,有利于有效成分充分暴露、释放和吸收,但在粉碎的同时,挥发性组分的挥发损失不容忽视,尤其是挥发性组分含量较少的药材,究竟超微粉碎到什么粒度才不会影响药效,因此需认真考察。
其次,对于一些有效组分为大分子物质的药材,超微粉碎到什么程度才会使有效组分的溶出率达到最高的同时又不破坏分子结构,也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考察。此外,还需将毒性组分的溶出率作为一个指标来进行考察,要使有效组分的溶出率最大的同时还要保证毒性组分的溶出尽量少,此时的粉碎程度才是最适合、最有意义的,因此,要加强超微粉碎在中药应用中的基础研究,确定具体品种的最适粒度,才能更好地发挥超微粉碎的作用,这才能符合现如今新药开发的重要原则,即在提高其疗效的同时减少其毒副作用。鉴于粉碎是中药生产及应用中的基本加工技术,超微粉碎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该项技术起步较晚,开发研制的品种相对较少,存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但已显露出特有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技术为中药提取的前处理提供了一个新方法,为中药材的高效使用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