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格式没有一个固定或都官方的样式,但是约定俗成,多看看别人的论文范文,选一个合适自己的,再进行修改创作吧!
[ 摘 要 ] 目的 研究足底静脉泵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的临床效果。方法将 100 例行骨科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51 例和对照组 49 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基本预防、药物预防方法;观察组除同对照组采用基本、药物预防措施外,术后回病房即间断应用足底静脉泵;两组患者均于术后 7~10 d 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DVT 的发生情况。结果 下肢 DVT 的发生率,观察组为 4%,对照组为 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底静脉泵可显著降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 DVT 的发生率,并具有高度的安全性 ,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足底静脉泵;预防
“ 骨科大手术 ” 特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是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以下肢深静脉多见,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据统计,骨科大手术后 DVT 的发生率为 41%~85%。专家建议采取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的综合预防方法[1] 。临床上大多采取基本预防和药物预防方法,沈洲、杨刚等[2-3]报道采用药物预防方法 DVT 的发生率达 18.8%、19.4%。本研究采用足底静脉泵对骨科大手术后患者 DVT 的形成进行协同预防,明显降低了 DVT 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 2010 年 2—11 月本院 2 个骨科室共行骨科大手术患者 100 例,排除有深静脉栓塞史、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肝肾疾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及血小板计数异常者。将 100 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51 例 , 男 39 例,女 12 例,年龄 14~75(45.71± 12.36)岁,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 8 例、股骨头置换术 5 例、全膝关节置换术 2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19 例、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 3 例、股骨头肿瘤病灶刮除 + 髂骨取骨植骨 + 可吸收钉内固定术 3 例、股骨粗隆下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 植骨术 4 例,髋臼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7 例;对照组 49 例,男 35 例,女 14 例,年龄 23 ~72 (48.36±9.69)岁,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 6 例、股骨头置换术 3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24 例、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 5 例、股骨粗隆下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2 例 , 髋臼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9 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 ,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基本、药物预防措施:(1)术后 12 h 首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体质量 <50 kg 者注射 0.2 mL,50~69 kg 者注射 0.3 mL,≥70 kg 者注射 0.4 mL,以后每天注射 1 次,连用 7~10 d,用药期间每周 2 次监测血小板计数,并观察有无药物过敏及其他不良反应;(2)术后在跟腱处用软毛巾抬高患肢,保持轻度过伸位,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同时避免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引起静脉回流受阻;(3)被动踝泵运动:左手固定踝部,右手握住前足做踝部关节屈伸运动、足内外翻运动,30~35 次 /min,由屈、内翻、伸、外翻组合而成的 “ 环转 ” 运动,10~15 次 /min,10 min/ 次,每 4 h 1 次[4] ;(4)麻醉消失后,指导患者行主动踝部关节屈伸运动、足内外翻运动及 “ 环转 ” 运动;(5)术后第 2 天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舒缩训练,即取仰卧位,主动下压膝关节,保持大腿肌肉收缩状态 10 s 后放松,重复 20 次,开始 3 次 /d,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和延长时间[5] 。 (6)深呼吸及咳嗽动作等肺部功能锻炼,10~12 次 /h,增加膈肌运动,促进血液回流。 (7)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或离床坐位。 1.2.2 观察组 除同对照组采用基本、药物预防措施外,术后回病房即间断应用足底静脉泵 (Orthofix 公司的动静脉脉冲系统 -6000 型 ),试验时设定脉冲压力为 130 mmHg(1mmHg=0.133 kPa),持续时间为 1 s,两次间隔时间 20 s,上午、下午各 1 次,每次持续 30 min,连用 7~10 d。 1.3 观察指标 术后 7~10 d 所有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显像仪检查,断层静脉图像显示:静脉扩张,管腔内有异物,探头压迫静脉形态不变,诊断为深静脉血栓形成[6]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1.6 软件包统计处理,进行四格表 χ 2 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应用足底静脉泵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 49 例患者中,发生 DVT 9 例,发生率为 18%;观察组 51 例患者,发生 DVT 2 例,发生率为 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1。
3 讨论
3.1 骨科大手术后患者预防下肢 D VT 形成的重要性 骨科大手术后由于手术本身激发体内凝血机制,使血液凝聚增加;术中长时间被动体位、过度牵拉或旋转下肢,骨水泥的热聚合反应及拉钩等医疗器械均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血管壁;手术时间长 , 出血多 , 全身应激反应可造成凝血功能紊乱;术中制动、术后卧床、切口疼痛、麻醉反应等原因,使患者下肢活动明显受限,导致肌肉泵功能丧失,使静脉血流缓慢、血液淤滞、静脉过度扩张。这些因素导致了骨科大手术后患者极易发生下肢 DVT,轻者可以致残,丧失劳动力,重者可以并发肺栓塞,导致死亡,是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所以,对骨科大手术后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方法,不仅可以降低 DVT 发生的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大量的医药经济学研究证实还可降低医疗费用[7] 。
3.2 足底静脉泵能有效减少骨科大手术后患者下肢 D VT 的发生 本研究对照组患者 49 例,术后采用基本预防和药物预防措施,DVT 发生率为 18%,与国内外报道[2-3,8-9]大致相当。观察组患者在基本预防、药物预防的基础上,使用足底静脉泵,DVT 发生率为 4%,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足底静脉泵能有效减少 DVT 发生率的原因在于: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在仰卧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10] 。骨科患者长时间卧床、制动使静脉回心血流缓慢、血液瘀滞,成为发生 DVT 的主要原因之一。足底静脉泵是模仿人体足底正常行走和负重时生理静脉系统的机理,由 1 个可以膨胀的足底缓冲器和 1 个专用的脚套组成,通过软管与压力泵相连,当足底缓冲器膨胀,产生压力,足底静脉受到压迫,血液向足背流动,促进脚和腿的血液循环,增加静脉血流速度,从而大大缓解血液在静脉中的淤滞,有效减少 DVT 发生的危险[11] ,较之基本预防措施中的功能锻炼,患者的舒适感和依从性更高,从而更利于患者接受和坚持。本组临床观察表明,足底静脉泵在骨科大手术后患者中的使用可以协同降低 DVT 的发生,同时由于其操作方便、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