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普通学校开始关注有不同教育需要学生的发展.据统计,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有不同教育需要学生包括生理有残疾(主要是听障、视障、智障)的学生,他们在普通学校与正常儿童共同学习时,需要得到适合他们特点的特殊帮助与支持;还包括由于受现行的教育体制、考试制度以及教材和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制约,或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家庭以及自身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也需要得到与众不同的特殊帮助与支持.这两类学生构成了我国普通学校中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群体.
为了促使在普通学校就读的因各种原因所致的学习困难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并为他们提供有质量的教育,该课题组借鉴了国际教育发展最新理念---全纳教育思想)即每个儿童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儿童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不同特性和需要差异;学校应该提供一种有效的教育,促进有不同需要的学生的共同发展.全纳教育的理念强调的是接纳所有学生,满足不同需要,促进积极参与,关注共同发展."九五"期间,我国部分地区开展了全纳教育研究,一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但是,由于研究范围不够广泛,研究对象的数量偏小、类别偏窄,以及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使得如何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进入普通学校"读得好"的问题尚未解决.造成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因是:首先,在教育理念方面,普通学校被认为是满足"正常"儿童的教育需要,而对"非正常"儿童的教育难以顾及;对于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学习困难的儿童,在现行教育体制、考试制度、升学要求等影响下,处在被放弃状态.
其次,在学校原有的管理工作中,缺乏接纳、安置、管理这一特殊群体的有效机制.再次,教师缺乏为这些儿童提供帮助的知识与专业能力.最后,在普通学校中对该群体存在显性排斥,表现在对他们不尊重、不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对其漠视不管;同时也存在着隐性排斥,表现在该群体学生在学习中的特殊需要未能被认识与得到相应的满足,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潜能被忽视,学习的内容与方法不适应其特殊需要,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缺乏相应而有效的制度和办法等.
为此,在中国发展全纳教育,有必要将"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在普通学校有效参与并得到充分发展"的问题,置于今后一个时期研究的中心地位,目的是要实现第三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解决当前随班就读深入发展中"随班混读"的问题.
论文格式没有一个固定或都官方的样式,但是约定俗成,多看看不同的期刊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的需要再进行修改创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