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众传媒和文学市场的形成以及作家的职业化,文学制度也就有了发展的雏形.职业作家依赖文学稿酬生活,稿酬就直接来自文学报刊的发行和出版.随着新闻报纸影响的日益扩大,报纸增加了内容,改变了版面,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并且收到了实际利益之后,开始实行不收费刊登诗文的制度.不少报纸为专求稿件,还发布告白.后来办报的越来越多,为了抢到好新闻,组到好稿子,以扩大本报影响,渐渐变为收买稿子,按字计酬,这就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稿酬.商务印书馆在1901年7月创刊的卷首"征文通告"第4款说:来稿"中选者当分四等酬谢,甲等每千字酬银五元,乙等每千字酬银四元,丙等每千字酬银三元,丁等每千字酬银二元".
1899年严复写信给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的张元济,要求得到被南洋公学购印的的版税,得到了张元济的认可,并给予严复二成版税,这是近代实行版税的初例.在中国出版史上,抽版税订合同者,也以严复为早,1903年,他翻译的甄克思,与商务印书馆曾订立合同,内容共十条,版税率为40%(每部收净利墨洋五角),立合同译书人严几道为一方,商务印书馆为另一方.1902年11月,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杂志,他在上刊登,也公布了的付稿酬和标准.1906年创刊的,在"征文启事"里,也有若文章被刊登,"润资从丰"的说明.从此,文学稿酬制度开始形成,作家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事文学的创作、翻译和编辑就可以作为一种人生选择和社会职业.
古代文人墨客刊登诗词文稿,有如登广告,要付钱给报刊.士大夫把自己的作品收集起来,还要自己掏钱请出版商刻成文集,但并不销售,而是用来送人.诗人有了名,出版商也会自己主动出版他128们的作品,但并不给作者稿酬.传统诗文主要是给士大夫们阅读和欣赏,它们并不针对社会读者而写作.他们的经验、情感和语言方式都有许多相互因袭、重复的地方.稿酬制度的建立直接刺激了作家的创作欲望,作家直接依靠文学生活,文学成为作家生活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诱发人们不断进入文学队伍,带来作家群体的扩大与繁荣.商务印书馆付给林纾翻译的小说是每千字6元,林纾每天译4个小时,一小时译1 500字,共6 000字,可得稿费36元.按林纾一个月工作20天计,月收入可达720元.若1/3给口译者,仍可得480元.当时的一位中学校长每月薪金50元,林纾的稿酬接近10位校长的薪金总和.吴趼人10天时间创作了10万字的小说,交付给了广智书局,得稿费150元.韩邦庆189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小说期刊,刊载他的作品,由馆代售.近代中国出现了韩邦庆、李伯元、吴趼人、徐枕亚等第一批职业作家.五四期间从1918年到1922年左右,发表文章不计稿酬,当时的作者大都依靠工作薪水生活.1922年左右开始注重稿费和版税,出现了依靠写作为生的"自由职业者".30年代文学的市场化日益成熟.
报纸杂志既是文学传播手段,同时以文学报刊为中心还形成了众多的现代文学社团,显示了文学的整体力量,并策划出一次又一次的文学论争,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思潮.文学研究会明确提出:"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事业,正同劳农一样."它不但预示着新文学观念的诞生,更标志着作家生存方式的转变.作家的职业化为文学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社会物质基础,为作家的人生选择乃至人格独立、精神自由都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支撑.鲁迅身在教育部的屋檐下,但却敢于向顶头上司抗争,除了具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以外,还有文学职业化的生活保障,这无形中给了他足够的斗争勇气.他在后半生选择离开权力体制,完全进入文学市场,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从1923年到1930年共发行4万3千册,从1926年到1930年共发行3万册,郁达夫的在1921年出版后的两三年里就销售了2万余册.
有人计算,"鲁迅以他的脑力劳动所得,总收入相当于408万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间阶层'即社会中坚.他受之无愧.从'而立之年'以后的24年间,平均每年17万元、每月9 000-2万元的收入,保障了他在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库门楼房的写作环境.在残酷无情的法西斯文化'围剿'之中,鲁迅能够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乐,坚持了他的自由思考和独立人格.""从公务员到自由撰稿人,他完全依靠自己挣来足够的钱,超越了'官'的威势、摆脱了'商'的羁绊."
特别注意:本站部分信息由网络收集整理.如有错误,请联系我们修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