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格式没有一个固定或都官方的样式,但是约定俗成,多看看别人的论文范文,选一个合适自己的,再进行修改创作吧!
内容提要 33例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11例,B组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11例,C组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11例。每例于术前1天、术中(麻醉后30 min)及术后第三天,分别抽静脉血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含量。结果:A、B两组血浆NE值术中比术前降低,其中A组术中比术前降低有显著差异(P<0.01),C组(对照组)NE值术中比术前略升;血浆E值A、B两组术中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血浆DA值三组术中与术前比较均上升。术后3天血浆NE、E、DA值开始恢复或接近术前一日水平。提示针刺(A组)或穴位电极(B组)在硬膜外复合麻醉中仍具有调整交感神经功能的作用。针麻效果的差异与血浆NE的变化关系较为密切,与血浆E、DA变化相关较少,血浆NE含量释放减少者(A、B两组)针麻效果优良,释放多者麻醉效果较差。上述检测结果同样显示针刺(或穴位电极)复合硬膜外麻醉可能具有减轻或缓解手术应激反应的作用。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针刺麻醉 硬膜外麻醉 儿茶酚胺
Plasma cate-cholamine已有文献报道[1,2],儿茶酚胺类(CA)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也参与针刺镇痛过程,CA主要起拮抗针刺镇痛的作用,针刺时脑内NE含量减少,镇痛作用加强,但多属动物实验观察。有关针刺对人外周血儿茶酚胺含量影响的研究甚少。本文对33例择期胆囊切除患者采用三种麻醉方法,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取外周静脉血,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NE、E、DA的血浆含量,以进一步探讨外周NE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及分组
33例择期胆囊切除患者,心、肺、肝、肾功能正常,无内分泌疾患,年龄24~60岁,体重41~72 kg。随机分为三组,A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11例,B组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11例,C组(对照组)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11例。
1.2 针刺取穴和穴位电极方法
取左右足三里、内关穴,A组为针刺(针麻),B组为穴位粘贴电极(不针刺);刺激参数:
接韩氏刺激仪,频率2/15 Hz,间断波型,刺激量A组为2~3 mA,B组为13 mA以内,术中维持。
1.3 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穿刺点均选T8~9间隙,侧入法穿刺,向头置管3 cm后固定,平卧待用。A、B组均于(通电)诱导10 min后以1.5%利多卡因(含肾上腺素1∶20万)5 mL硬膜外给药,5~8 min后按1.5%利多卡因4 mL/次酌情追加,麻醉平面控制在T4~12水平开始手术。C组硬膜外给药及麻醉平面调控同A、B两组。三组病例都必须·55·针刺研究 第26卷 2001年 第1期保证术中无痛或基本无痛和在安静条件下进行手术。
1.4 样品采集
每例于术前1天、术中(麻醉后30 min)及术后第三天,分别抽静脉血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含量。
1.5 测定方法
采用美国WATER公司产高效液相色谱仪-406电化学检测器检测,电压0.7 V。测定、报告单位: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数据统计学处理单位:重庆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
2 结 果
2.1 麻醉效果
见表1。麻醉效果评定标准按照国家“九·五”攻关课题———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临床研究课题组拟定的评级标准分为四级:Ⅰ级(优)、Ⅱ级(良)、Ⅲ级(差)、Ⅳ级(失败)。
2.2 儿茶酚胺测定结果
手术前后NE、E、DA的变化见表2、3、4。
3 讨 论
本文将针刺及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用于胆囊切除22例取得成功,优良率(Ⅰ+Ⅱ)分别为A组(针硬组)100·0%、B组(电硬组)90·90%,与C组(对照组)11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本研究对三组33例病员血浆NE、E及DA测定结果提示,针刺(A组)或穴位电极刺激(B组)在硬膜外复合麻醉中仍具有调整交感神经功能的作用,针刺或穴位电极刺激复合硬膜外麻醉后30 min(A、B两组)血浆NE含量降低(对照组略升高),E、DA含量升高,与文献报道[2~5]针刺麻醉后尿内儿茶酚胺观察、电针对脑脊液内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含量变化及动物实验观察基本一致。针麻效果的差异与血浆NE的变化关系较为密切,与血浆E、DA的变化相关较少,血浆NE含量释放减少者(A、B两组)针麻效果优良,释放多者麻醉效果较差。再者血浆儿茶酚胺(CA)含量改变是反映机体伤害性刺激所致应激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研究证明,不同麻醉方法和药物对手术应激反应有不同抑制和缓解[6~10]。上述检测结果同样显示,针刺(或穴位电极)复合硬膜外麻醉可能具有减轻或缓解手术应激反应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安刚,薛富善.现代麻醉学技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09~310
2 刘冰怀,等.足电针对脑脊液内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含量的变化.针刺研究,1988,13(3):243
3 韩济生.针刺镇痛原理研究.针刺研究,1984,9(3):231
4 刘启先,等.针刺麻醉后尿内儿茶酚胺的初步观察.第一届全国麻醉学术会议资料选编(哈尔滨,中华医学会),1979,8
5 周逸平,等.针刺对SHR血压及NE、DA、5-HT含量的影响和血压与粘度的关系.针刺研究,1995,20(3):55
6 林桂芳,等.硬膜外阻滞下施行上腹部手术对内分泌功能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1989,9(3):134
7 林桂芳,等.普鲁卡因-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下施行上腹部手术对内分泌功能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1990,10(2):94
8 Carr OB,Murphy MT.手术、麻醉与内啡肽系统.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90,11(3):137
9 徐建设.麻醉手术和应激反应.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94,15(3):129
10 张国楼.麻醉与儿茶酚胺.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95,16(4):202